郑德高:从外向内看发展,广州应顺应“湾区—流域”空间势能

南方+ 记者

历时一年多,广州市高质量完成《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广州2049》)。面向2049,广州为何定位“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愿景?16字城市空间发展方针有何深远意义?广州承担的城市定位和功能有何新的变化?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主导参与本次战略编制的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揭秘战略中的亮点和思考。

南方日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从何时开始谋划编制?在广州前两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有哪些新的亮点?

郑德高: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广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肩负“领头羊”“火车头”“排头兵”的使命担当,开始谋划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工作。

与前两版战略相比,本次战略有以下亮点:

一是从更长远的时间,来思考面向2049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路径。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本次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通过凝聚更长远的愿景目标,系统谋划空间方略、战略路径与关键举措,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路径。

二是从更全球的视野,来回答广州在世界城市坐标中的定位。本次战略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定位广州发展坐标,提出“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围绕这一愿景,从世界、国家、湾区、广东省多个层次,明确“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领型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型大湾区核心引擎、高能级省会城市”的定位。

三是从大湾区视角,来整体谋划广州的空间格局。以往在城市增量扩张时期,空间战略更加关注广州如何“从内向外走”,从“小广州”拓展为“大广州”。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迈向多极网络的世界级城市群,广州肩负引领湾区合作共赢的责任,因此,本次战略更加强调“从外向内看”的思路,重点把握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顺应“湾区-流域”的空间势能,传承并进一步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发展方针。以“两洋”“两江”战略携手湾区城市,重新诠释“黄金内湾”,从广佛同城走向共建广佛莞都市区,以南沙引领南中莞一体化地区协同发展,释放粤港澳城市群的潜能与力量。

四是从新的发展动力角度,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突破点。一方面,聚焦世界城市的引领性功能,在广深港三大世界城市竞合中,瞄准优势长板,抢抓全球供应链中心建设机遇,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升级。另一方面,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提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与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举措;面向未来前沿经略海洋,建设现代海洋创新城市。

五是从人民需求角度,围绕宜居、宜业、宜行、宜游提出关键举措。让城市更有吸引力、更富魅力、更可持续。

南方日报:本次战略提出了16字空间方针,再次强化了“东进、南拓”的城市发展方向,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东进、南拓的步伐如何更科学规划?

郑德高:

从2000版战略的“八字方针”,到2009版战略增加“中调”的“十字方针”,奠定了广州空间发展的基本骨架,支撑了广州从“云山珠水”到“山城田海”。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东进、南拓”大的方向判断是准确的,但战略路径未来需要更科学、更有力。

首先,从历史视角看,广州自古就是一座服务流域的中心城市、一座面向海洋的开放城市。沿“江”城市向东生长、拥“洋”向南联系世界是广州亘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过去、现在是这样,未来也将是这样。

其次,从经济视角看,当前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跨界重组活跃,城市功能与空间与区域发生更多的关联。我们通过企业关联网络分析发现,像希音这类新型链主企业的崛起,华为等科技头部企业的跨界布局,重塑了湾区经济的“流向”与“据点”。过去广州在“西联”上取得显著成效,是顺势而为的应有之义。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重视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的联系方向和空间需求,进一步强化经济联系主要方向的战略选择,加强与内湾东岸城市的链接和对湾口城市的辐射,从而形成纵向引领“黄金内湾”,横向促进广佛莞一体、南中莞联动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再次,从地理格局看,广州背山面海,老城西邻佛山,以向东、向南为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是必然选择,可为新动能与未来动能提供更广阔的承载空间。

东进、南拓的步伐如何更科学规划?

本次战略在坚定“南拓”、“东进”重点方向基础上,突出“两洋(狮子洋-伶仃洋)”“两江(珠江-东江)”战略发力点,回答如何更科学有力地拓与进的问题。

一是采取更有序的拓展模式,突出轴带聚力、多功能节点支撑。从城市拓展的一般规律看,每隔10-20公里需要培育功能节点,跳得过远则难以接续势能。南拓上,广州天河中心至南沙明珠湾地区约50公里,未来在强化南沙发展核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狮子洋增长极”,为南拓提供坚实的“中继”支撑,加快建设挺起南拓脊梁、多功能板块支撑的活力创新轴。东进上,延续广州城市中心沿江生长势能,从珠江走向东江,加快培育黄埔中心、东部中心核心区成为新的活力中心与中央创新区,还要战略谋划两江交汇处的开发区西区未来功能转型、培育极核。

二是以“江”与“洋”公共空间建设为抓手,强化地理联系与百姓认知。“滨江路通到哪里,老百姓认知中的城市就发展到哪里”。因此,要加快推动珠江-东江滨江岸线、环狮子洋-伶仃洋滨海绿道建设,以一流品质的开放空间为沿岸空间赋能。

三是释放“东”与“南”的不同动能,实现“新广州”激发新活力,“未来广州”衍生新活力。“两江东进”侧重城市核心功能沿江聚集与拓展,以东部中心建设“现代活力核”,着力集聚创新与先进制造功能,面向深莞惠辐射区域,营造产城融合的生产生活新空间,建设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广州”。“两洋南拓”侧重向海开放、引领未来,使命更重、实现的时间可能也会更长。以南沙“未来发展核”引领“黄金内湾”开放协作,汇聚未来发展新动能,建设成为最具东方派、中国风、岭南韵、国际范的“未来广州”。

南方日报:面向2049,广州提出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为何会提出这一城市坐标定位?广州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蓄力?

郑德高:

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定位广州发展坐标,将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总体愿景确定为“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以“出新出彩”锚定战略着力方向,落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使命要求,一方面以“四个出新出彩”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做出广州贡献,另一方面使每个人充分享有美好生活与人生出新出彩机会。

以“中心型世界城市”体现广州面向未来的更高追求。中心型世界城市处于世界城市网络的“塔尖”,如纽约、伦敦、东京等,具有四方面特点:一是引领性功能综合全面,在科技创新、贸易流通、生产制造等多个领域竞争力凸显;二是资本控制力能级突出,拥有较多链主企业、总部机构;三是金融、保险、会计、广告、法律、管理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完善;四是以航空、航运为核心的国际链接条件优越、枢纽地位重要。

围绕这一定位,广州需重点在引领性功能和资本控制力两个方面蓄力突破。

拓展引领性功能。当前广州在生产制造、贸易流通方面具备公认的比较优势,但科技创新实力有待提升。未来应着重加强科技研发转化,强化现代金融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提升资本控制力。当前广州跨国公司分支机构逐步集聚,但总部数量不多、跨国影响不强。未来通过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强化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对国际与区域资本的控制能力。

南方日报:本次战略特别强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在这个方面本轮战略重点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谋划?

郑德高:

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谋划:

一是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穗创新。建设人才友好、青年发展型城市,保持城市人口吸引力和活力。完善适应新世代人群生活工作偏好的配套服务;促进充分就业,培育新就业增长点;加强住房保障,完善阶梯化住房体系,多渠道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提升通勤和游憩幸福感,建设多元混合的人文街区,提供更加灵活的运动场地。

二是塑造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让每个人走出家门便能共享高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是提升市民获得感、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延续广州“云山珠水、中轴塑城、六脉通海”的营城脉络,战略提出建设可进山的都市绿心公园,可亲水的珠江-东江世界级滨水区,重点塑造七条可品读的活力城脉,激活约十条可漫步的休闲水脉。

三是营造全龄友好的幸福家园。在平等关怀全体市民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建设“岭南优质新家园”,以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为单元,提升营造岭南特色的社区场景。精准选配差异化设施,强化面向青年、儿童、老年等不同人群的服务供给。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监制】林焕辉

【策划】龚晶

【采写统筹】陈思勤 刘珊

【文字】南方+记者 刘珊

编辑 余妍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