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之城:美好家园焕新颜|解读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

南方+ 记者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云山珠水下的广州,是世界大都市中少有的中心城区山环水绕的城市。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广州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致力推动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气象、更有格局。《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下称《广州2049》)提出,要为年轻人就业、创业、落户、安居等提供全周期服务,提升城市治理柔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等。

从微观的岭南优质新家园、和美乡村建设,到宏观层面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人的发展相融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向2049年,广州将为市民营造清凉舒适、烟火生动、全龄友好、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形成广州都市圈更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营造15分钟便利岭南优质新家园

越秀山下绿树成荫,三眼井小区居民就生活在这山与城之间,路面洁净广场宽敞,不少居民在广场中活动、纳凉。小区微改造后,三眼井小区道路保洁、设施维修、绿化管养、垃圾分类等工作明显提质,小区内公共空间增设了文化墙,恢复了历史“井”观,社区“颜值”在精细化管理中得以长期保持。

漫步三眼井社区,长者饭堂、充电桩、智慧监控设备、自动贩卖机等服务配套一应俱全,即使不出社区居民也能及时解决日常所需。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建设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以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为单元,广州营造岭南特色社区服务场景。以基础标配普惠型设施,提高市民生活服务便利度。通过盘活社区资源,配置党群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福利养老、公共文化、体育健身、市政公用、便民商业、公共空间九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构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完整社区,实现人民生活与城市发展水平动态适应。

岭南优质新家园、全龄社区层出不穷,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操作指引。广州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着力解决“一老一小”生活问题;此外,为满足新市民、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广州也着力提升建设青年社区,包容建设落脚社区,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事务、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扶持。

《广州2049》提出,以 15 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为单元,提升营造岭南特色的社区服务场景。房前屋后出门见绿,宜居社区也是城市的公共花园,广州充分利用“消极空间”,让无人问津的角落变成人人打卡的口袋公园。同时,结合岭南地区特色居住要求,广州特别增配在地化设施,适应岭南气候特点,营造清凉舒适的社区建成环境,营造冷巷、骑楼、内天井等传统精致空间,增设晴雨篷、风雨廊等城市家具,持续提高道路绿化和林荫路建设管理水平。

一半是市井烟火,一半是浪漫花城。广州在花城打造花园社区,让老广的生活方式成为随处可见的城市风景,维护生动鲜活的城市性格,营造多样便利的15分钟岭南特色完整社区。

加强多元供给的住房保障

去年成立的广州安居集团是专门负责从事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市属功能性国有公司。该集团将积极拓宽保障性住房筹建渠道,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宜居宜业的住房需求。

作为连续多年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进入“十四五”时期,广州住房领域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除增加供应量外,还将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努力将“十三五”时期人居面积34.61平方米/人扩大至36平方米/人。什么才是实现宜居城市的有效路径?加大供应。广州市坚持以保供应解决人口发展与住房需求的矛盾。

《广州2049》明确提出,加强阶梯化住房供给,多渠道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十四五”期间,广州提出将新增保障性住房66万套(间),在一线城市中供应量位居第一。兼顾“新广州人”和“老广州人”的刚性需求或改善需求,全市将适度扩大住房供给。

至2049年,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提升至35平方米/人以上。同时提升职住平衡比例,新增住房结合轨道站点和就业岗位布局,重点向战略关键节点地区投放。

其中,面向青年人加强阶梯化住房供给。针对高校在读和应届毕业生,推广青年驿站等短期居住服务。针对引进人才,供给可长期租住的人才公寓。针对工作一定年限群体,提高购房可负担性,供给共有产权房。针对安居群体,供给完整产权的商品房。

面向新市民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综合采取新建、改建、改造、闲置利用、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与此同时,加强对市政公用、管理维护、家政服务、快递物流等城市运行支撑类行业从业人员的定向保障。

安居筑梦,活力广州。结合广州安居集团挂牌成立,广州将坚持政策性、功能性导向,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原则,探索构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三大主营业务同步发展的住房保障运作体系,对标国内领先的全链条一体化大型安居产业集团,积极兑现住有所居的广州模式。

建设岭南特色新乡村示范带

近年来,广州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发挥乡镇联城带村作用,建设最岭南、最活力、最绿美的共富新乡村。

在2022年度“广州市美丽乡村”名单中,共有86条村获评该项荣誉,此前,广州市已圆满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全市7个涉农区21个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亦已初具规模,美丽乡村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落地见实效。

初冬时节,玉米地已经完成收割,而红彤彤的火龙果依旧挂在枝头,这是黄埔区迳下村精心培育的果品之一,通过延长光照时间,这里的火龙果可比同类产品多生长3-5个月/年,夜幕降临之时,种植基地里灯光闪耀,今年,这里举办的一场场田园灯光秀吸引了周边小区居民。依托岭南水乡地利,迳下村积极引进植物工厂,建立2000余亩产业种植园,围绕“三村一带”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广州2049》提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造国际农业商贸枢纽,培育新产业新经济。以特色精品村建设为基础,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模式,广州市各涉农区积极对接市场资源,推动土地流转协助项目建设和产业落地。

充分利用大都市交通、资本、技术资源,广州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国际农业商贸枢纽,在都市田园风光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岭南韵味乡村风貌是和美乡村的题中之义。《广州2049》以四个“营造”指出岭南和美乡村建设方向:营造“魅力特色”风貌场景,营造“岭南新尚”文化场景,营造“千里乡韵”漫游场景,营造“绿美低碳”生态场景。

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风貌区(村)和传统村落,广州成功打造“岭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岭南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传承保护。搭建岭南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岭南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加大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和传播。

千里乡韵,漫漫乡愁。依托遍布乡村的名村、古祠等乡韵风景资源和景观干道、乡村小道,广州设计营造千里乡村风景道系统,作为花城漫道网络的重要部分,让广大城乡居民在繁华都市和乡韵乡愁间无缝漫游,成就和美乡村的强健脉络。

湖边民宿、火车餐吧、鱼塘木屋、稻田花海……和美乡村是这座超大城市的都市后花园。广州坚持“一村一品”的乡村建设理念,尊重、顺应、保护乡村的自然性、生态性底色,将乡村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的有机体进行“把脉”,在建设过程中强调与乡村“共情”,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南方+记者 郎慧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