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城:世界名城正风华|解读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

南方日报

来自波斯的银盒、产自东南亚或西亚的乳香等文物诉说着广州2000多年前中外通商交流的“商都”故事;

“广州凡食物所聚”“三茶二饭一夜宵”“叹早茶”,让人垂涎的粤菜,讲述着千年来“食在广州”的美食故事;

融汇八方文明,中西方文化在此相得益彰,每年不断刷新的人口流入数展示着“广式”的包容故事……

纵贯古今的历史造就了广州文化的底蕴。面向2049年,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要如何在全球竞合中延续千年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质、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的范例?

《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下称《广州2049》)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向具有“国际眼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世界文化名城,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

文化品牌,丰采照人

展望2049年,广州将凝练两千年多元文化积淀、包容而有烟火气的人文情怀、勇于创新的时代标杆气质,打造全方位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高识别度、吸引力、感召力的城市文化品牌,建成彰显社会主义文化优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鉴互映、鼓励自我实现充满文化认同的“世界文化名城”。

一方面,城市文化品牌要更加丰满。这意味着,广州文化既要有广度又要有丰度。

广州将多维塑造城市文化标签,提炼千年文化积淀、勇立改革潮头、包容烟火气息等具有独特魅力的精神标识,突出广州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文化品格,增强广州“商都广州”“美食广州”“包容广州”等城市新标签的国际显示度。

另一方面则从丰度着眼,广州将强化四大文化品牌——

以红色文化塑造时代之魂,建设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以岭南文化汇聚湾区同心,提升岭南文化品牌知名度,发挥荔湾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号领作用;

以海丝文化增强开放优势,积极创办广州海丝文化节等节事活动品牌;

以创新文化激发城市活力,进一步凸显互联网、时尚、设计产业的创新内涵,建设改革开放博物馆、创新文化体验馆。

城与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城市的精神。广州将如何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品格?

《广州2049》提出,要发挥“共建人文湾区”的引领作用。强化粤语、舞狮、粤菜等粤文化的纽带作用,在共建人文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形成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认同中发挥核心作用。

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们期待的是有温度充满活力的广州。

这必然要求让文化回归大众。广州将积极鼓励、支持和加强公共空间作为创意表达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场所,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以高品质公共文化滋养全体市民,建设充满中华人文精神与岭南韵味、人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传承活用

珠江,中国水量第二大的超级江河,以超过3360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冲刷出一片奇迹之地——广州。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向海图强,广州浸润着珠江水脉的澎湃气息。珠江水的流量造就了广州文化的“流量”,让古人不禁感叹“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

这样的源远流长,让如今的广州文化充满诗意和厚度。但现今而言,广州与其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城依然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广度”(全球和国家层面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厚度”(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感知度、可显示度及城市品质魅力场所)和“温度”(各类保护对象的价值提升和活化利用)三个方面。

首先,广州决定激活“线性遗产”,链接全域广度。

所谓“线性遗产”,就是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沙湾水道、南粤水陆古驿道和流溪河文化带。

这四个“线性遗产”,各有特点。

珠江文化带,将打造复合多元的世界级滨水活力廊道。海防文化带,要塑造凝结湾区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文化空间。沙湾水道,营建引领同城化发展的岭南水乡魅力客厅。南粤水陆古驿道和流溪河文化带,营建链接城乡的共同富裕长廊。

其次,推动三脉融合,展示老城厚度。

千年城脉、文脉、商脉铸就了广州的历史积淀厚度、文化底蕴深度和人文气韵温度。

广州将加强城脉、商脉、文脉传承保护和融合发展。传承和发展岭南建筑文化和营城智慧,重塑“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历史城区传统格局,突出云山、珠水、花城的整体意象。

用“绣花”功夫对传统街区进行微改造,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成为广州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比如,在永庆坊项目中,广州尊重街区内多元产权结构的现实问题,不盲目使用统一收购规整产权的做法,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新业态与原居民共融、共生。

展望2049,广州将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活化。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以微改造促进文物和历史建筑合理利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打造特色路径和文化口袋公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数字化转译,提高广州记忆的全球影响力。

最后,要缔造新生场所,感知广府温度。

广州将把工业遗产打造为创新企业孕育第一站,以水为媒,筑造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魅力的蓝绿链,推动古村古祠成为创新群体和青年的共营家园,推动广府骑楼向创新消费和体验经济转型。

文化实力,全面提升

广州,要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向世界文化名城,必然要练就“过硬”的城市文化实力。

城市是文化熔炉,不只是建筑物的集群,而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各种功能和活动相互影响的复合体。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城市的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面向2049年,广州提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实力,要全面打造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促进多元活力的文创产业和文旅融合模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广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公共文化设施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容器。

广州以中央活力区(CAZ)和南沙、东部中心核心区、增长极及重大枢纽为主要文化设施建设带,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城市各区域的“文化绿洲”。

在具体战略上,广州提出将中央活力区建成国际一流的都市文博区;将南沙、白云新城、东部中心核心区、从化温泉地区建成引领湾区的文化交往中心;同时结合北部增长极等重点地区和重大枢纽打造特色文化窗口,建设世界能级的文艺和展览空间。

当下,广州新中轴线同时也是广州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主线。广州粤剧院新址圆满落成,广州文化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广州美术馆新馆亮灯迎客,文化新地标相继落成,文化地标建筑“众星拱月”,在珠江两岸灿然生辉。

优质文化场馆建成落地,城市文化的“容器”有了,“内容”也要跟上。

文化内容之于文化产业,犹如体内之血液,源源不断才能生生不息,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毫无疑问能够助力优质文化内容迸发式产生。为此,广州瞄准文化产业,提出至2049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广州文化产业总体规模稳步增长,高质量发展态势日渐明朗。截至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15.79亿元,同比增长0.2%;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约1800亿元,同比增长2%,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2%,产业支柱地位保持稳定。

为达成2049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愿景,广州将重点聚焦动漫演艺、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要集聚,空间布局是关键。《广州2049》强调,要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创意空间和国际先锋创新交流场所,引导文创企业集聚发展。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广州文创产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为此需要多方借力,完善文创产业生态环境。

《广州2049》提出,全方面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孵化、成长和壮大的环境。完善从资源转化、项目孵化到产业链等全生态全链条的文创支撑平台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建立文创产业专项基金,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扶持本土文化创作与生产。

除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之外,面向2049,广州强调以文旅融合助力建设人文之城。

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既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促进了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发展。当下,广州面对强势复苏的文旅市场,亟须创新营造文旅场景。

面向2049,广州提出全年国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5亿人次,而特色旅游主题品牌将是“引流”的关键,为此,广州将打造“一区一品牌”的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模式,结合广州11区文化特色,持续释放广州文旅吸引力。

除以地域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广州还将推出旅游集群新模式。《广州2049》提出,将打造以文物古迹为核心的文博旅游集群,打造体现城市山水格局的生态文化旅游集群,发展以主题公园为基础的度假集群,打造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文化体验集群,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南方+记者 吴雨伦 洪钰敏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张位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