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东进:现代活力聚动能|解读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

南方日报

广州东进,再造中心。

《广州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广州2049》)优化空间发展方针,广州向东的定位为拥“两江东进”,并首次提出三个中心、三个广州。

东部,无疑承载了广州更高的期许。

回顾广州2200多年的城建史,云山珠水孕育广州城的诞生与发展,蜿蜒穿城的珠江,也见证广州一路向东、奔赴山海的激荡。

《广州2049》以“湾区-流域”的更广阔视野,拥“珠江-东江”两江东进,这是广州强化新“东进”战略,寻找新的产业增长极,实现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的新举措。

广州东部中心-枢纽核心区新塘枢纽效果图。

沿珠江东拓 见证千年“城长”

沿珠江向东发展一直是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脉络之一。

1000多年前,珠江潮起,广州成为向东入海的海丝起点。

100多年前,近代中轴线、长堤、东山模范小区、大沙头改造等建设,见证了广州古城跃升为现代城市的华美转身。

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巨幕拉开。顺应发展,1984年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4-2000年)》确定了沿珠江向东推进“旧城-天河-黄埔”三个组团建设的规划思路。

随后的2000年、2009年两版战略规划也均将“东进”战略作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重要方针之一。

以坚定的东进战略为引领,珠江两岸落下了广州改革开放45年巨变的每一个印记:

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推动城市中心向东挺进,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城市中轴线等新地标依次耸立;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广州科学城(1998年)等产业园区的成立,推动了广州产业重心东移,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蓬勃发展;

近年来金融城、琶洲、鱼珠等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持续加快,广州滨水而立的国际大都市风范更具魅力。

长期以来,广州东进发展是城市战略与规划的主线,尤其是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的“东进”战略成为广州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

历经20多年的实施建设,以黄埔、增城为主体的东部区域已经成为广州产业核心集聚地,集聚了广州开发区、增城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广汽本田、超视界、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2023年黄埔、增城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占全市比重近五成。

穗港智造合作区。李剑锋 摄

拥两江东进 勇担湾区新使命

珠江航道以东的东江流域,是湾区东西两岸交合、江海交汇之处,既是穗莞惠合作、广深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关键联结地,也是广州面湾向海、接粤东链华东的桥头堡。

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广州东进的内涵,从珠江进一步向大东江延展,提升发展能级,承担起湾区时代下、创新时代下、人文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新使命。

沿东进战略步伐,是广州深化“双循环”战略格局、共筑世界一流湾区的关键所在。

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腹地链接广度和深度,对广州筑牢开放格局的基石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广州面向东部沿海区域的联系通道不足,与粤东、华东的区域协同、交流合作仍不够紧密。

同时,沿珠江至东江区域港、厂、村用地盘活难度大,造成广州东部发展尚未形成集聚势能,难以彰显强大的辐射势能。

广州东进战略,应肩负起更广阔的区域突围使命。

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广州融入国家沿海大通道建设战略,依托新塘站、黄埔站、增城站、增城西站四大枢纽,广汕、广珠澳(规划)、广河(规划)等高铁线路,以及中欧、中老班列等发展条件,广州东部区域将更好地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海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我国沿海经济最发达区域,并链接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成为广州全面拓展“双循环”战略格局空间纵深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需加快以东进战略支撑穗莞惠合作向深向实,谋划更快更高效的湾区东岸联系通道,依托国铁、城际、地铁等多层次轨道联通两大都市圈,支撑广州筑牢黄金内湾顶点优势,以构建湾区东西两岸汇合的十字要塞为目标,全面促进广深都市圈人流、物流、创新流、产业流的高效对流。

灯火辉煌的广州东部中心,图为新塘站。流氓兔视觉/摄。

筑东部创新引擎,是广州率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并进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已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围绕高端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展开布局和创新要素争夺。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

广州东部,是广深科创走廊的重要极点,也是当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发展区域。

这里集聚了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广州科学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发展平台,形成了以增芯、超世界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型显示、半导体、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广州东进,将充分联动湾区东岸创新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立足国家所需、湾区所向、广州所能,实现产业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协同并进,共同构建凝聚企业家精神和立于时代潮头的创新热土,建设成为肩负国家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突围的先行区。

塑东部人居典范,是广州打开水城共融格局、建立中国式现代化岭南风韵样本的独特担当。

纵观伦敦、柏林、巴黎、纽约、香港、东京等世界各大城市,国际都市滨水廊道的开发重构,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例如,上海2018年将“一江一河”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持续高标准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地区。伦敦也将自城市中心向东的泰晤士河两岸作为大伦敦最重要的发展地区,形成泰晤士发展廊道的重大战略。

广州位于三江汇聚之地,早在古代“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格局中,便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当前,广州进一步将珠江三个十公里拓展至珠江-东江八十公里,以滨水空间贯通的思路推进广佛莞三市共建具有经典岭南魅力与现代都市活力的世界级滨水长廊,以传承山脉、水脉交织氤氲特色的方式,将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域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岭南风格、展现中国气派的人居典范,将成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黄埔区广州科学城航拍。李剑锋 摄

谋东进步伐 塑造战略新格局

广州东进,延续城市沿江生长势能,从珠江走向东江,联动黄埔、增城,广州东部中心乘势而起。

以黄埔中心、东部枢纽为极核,广州着力集聚“车显芯”等创新与先进制造功能,营造产城融合的生产生活新空间。引领“黄金内湾”,面向深莞惠辐射区域,打造挺起城市发展的产业创新脊梁、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广州”。

以东部中心为核,广州谋划“区域协同”,开拓穗莞惠区域合作新局面。借鉴全球城市以关键节点地区带动全域发展的经验,自西向东,广州依次谋划四大穗莞惠合作新平台,带动广州东进战略向区域东进更稳更实。

以广州海丝城为依托,构建黄埔中央创新区(CIZ),发挥科技创新与综合服务双优势,面向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优势领域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区。

广州开发区西区与麻涌地区联动,进行城市更新转型、岸线腾退,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变革与大事件需求,储备战略资源,展现世界一流滨水环境。

依托新塘枢纽加快构建东部中心核心区,重点引入智造企业总部、科技公司总部等,形成创新总部集群,构建面向湾区东岸的区域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中心。

推动“四石”地区、石湾-园洲-龙溪地区建设穗莞惠跨界融合发展先导区,提供高品质服务,打造东江流域服务核心。

延续“广州科学城-广州东部枢纽-东莞中心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创新走廊基础,广州整合港深莞科创要素,共同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从“空间特色”着眼,广州向东,正在塑造一个贯江融城、可读可感的新云山珠水。

首先,建设亲水的珠江-东江世界级滨水区,实现珠江-东江80公里滨江岸线全贯通,推动东江沿线低效工业与仓储岸线腾退转型,融入更多人文艺术元素,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

其次,以5—10公里为间隔,营造从都市绿心至滨水岸线的活力城脉公共空间,两侧公共界面比例达到70%。在传承提升传统城市轴线、新城市轴线活力城脉基础上,重点营建火炉山活力城脉、暹岗大山活力城脉、香雪活力城脉、南香山活力城脉、荔湖活力城脉等,贯通山水通廊,串联沿线活力节点,植入文化要素与交流场所,形成丰富变化的空间序列。

最后,激活可漫步的休闲水脉,延续“六脉皆通海”的水脉形制,以石井河、西濠涌、东濠涌、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乌涌、南岗河、永和河和雅瑶河等为重点,建设“水清、岸绿、堤固、景美”的休闲水脉,连接白云山-帽峰山与东江-珠江,打造城绿共融的新云山珠水格局。

南方+记者 刘珊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