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多长?
是365个日夜,8760个小时
是一批批来斗留斗返斗青年
在斗门的奋斗青春
他们用不一样的方式
探寻斗门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助力家乡发展
让我们走近返乡青年
看他们如何用实际行动
诠释青年责任担当
感受他们在社会实践中
碰撞出的青春火花
拾陆巷咖啡店店主 赵丽婷
村野田间,斗门镇上洲村旧村委会的背后,在一条不起眼的村道里有一间拾陆巷咖啡,走进这里仿佛有种回到自家院子的舒适与自在。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家氛围感满满的乡村咖啡店竟是由上洲村三姐妹用上世纪70年代的旧村屋改造而成,三位女青年的创业故事将由十年前说起。
大姐赵丽婷说道“我以前是做烘焙店的,后来因为怀孕只能关店,当起了全职妈妈。”直到2022年,她决定重拾梦想,想到自家有闲置的房子,为了省下一部分成本,于是就对这间旧村屋进行了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人流问题,店里曾经尝试过一个月的收入不到200块。好在后来她的两位妹妹知道后,志同道合的三姐妹决定共同创业,一起打造咖啡馆,选用新鲜食材、不断研发新品、不断努力试错、打造人气爆品。每逢村里有参观团都会引导去她的咖啡店里,还有举行的非遗交流活动,展览的摆设刚好放在店门口,一切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给这间原本陷入窘境的咖啡店带来了生机。
珠海嵘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浩荣
服务斗门的特色乡村,创新文旅深度融合,有这么一位青年,不断挖掘和记录非遗文化记忆,专攻乡村的文旅和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两个领域,他就是周浩荣。
周浩荣根据政府发出的非遗活动和非遗名单遗录两个途径,曾帮助过佛家拳、装泥鱼习俗、七月三十装路香、大赤坎明火叉烧、锣鼓柜等非遗文化的传播。
在非遗文化传播过程,周浩荣也曾遇到创作团队单薄、寻找传承人困难等问题,他把非遗传承的困境作为突破口,积极联动文化部门开展非遗传承工作。他发布的作品《美丽中国 印象斗门》,片中一共融入了32个斗门地标,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关于斗门的文化,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回来斗门保护非遗传承。
在周浩荣的眼里,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亟需社会更多地关注和重视,他希望能通过推动打造非遗文化IP,让非遗技艺更大限度地释放兴村富民的能力。让更多有知识、有意愿、懂文化的大学生回到家乡非遗传承是关键,有了“三乡行动”“繁星计划”“返家乡”“展翅计划”等动员青年进县入村服务的载体,也就有了人才来源,“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后,参与到本村非遗的保护传播中去,把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一个标签,用青春力量为家乡文化发展添砖加瓦,也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
作为珠海非遗文化的推广者之一,周浩荣主动融入高质量发展工作,讲好湾区非遗故事,努力让珠海非遗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新堂村委会副主任 陈宜安
在部队服役了12个年头的陈宜安,2018年底复员回到自己的家乡新堂村,由此开启村官之路。
退伍不褪色的他,深入背街小巷、走访沿街商铺,主动上门为争取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做工作,并主动参与志愿工作,深入镇区街道、市场、巷道和公路等,对乡村周边环境卫生和商铺摆放等行为进行劝导整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是他口中做好基层工作的制胜法宝,他说:群众的大事小事,善于聆听很重要,有时群众的不理解和抵触就是我们缺少了聆听,很多误解和矛盾也在我们耐心聆听过程中慢慢消除,这就是群众工作的“黑转粉”。
回到家乡的这5年,村里的环境慢慢变好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乡风民风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转变。“我会先把当前的工作做好,然后尽可能地去发展集体经济,再把村里面的硬配套做强,给村民更多的便利、福利,让村民富起来,乡村强起来。”陈宜安说道。
和美乡村建设是实施“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乡村“精气神”的有效途径,作为新堂村委会副主任的陈宜安将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把部队优良作风发挥到工作中去,勇挑青年助推乡村振兴重任,全身心把精力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
十里莲江运营经理 周文伟
地道莲江村人放弃知名企业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莲江村,一不小心就奋斗成珠海乡村振兴返乡工作代表人物。他和很多同龄人不一样,10年前回到莲江村后,就再没有想过离开,他就是周文伟。
2013年底,因为想就近照顾家里的父母,周文伟辞去工作,返乡应聘了十里莲江旅游度假园区的职位。从最基础的餐厅服务员成长为园区运营经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好学和不断进取,参与了全省现场会、斗门音乐节、旗袍节等项目策划、设计、落地,实现了职业的跨越式成长。可以说,周文伟是十里莲江项目发展的见证者。见证它从一个休闲小院儿,慢慢发展成一个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农业观光园。
“这些年,斗门各级党委、政府为了我们莲洲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也吸引了很多企业纷纷进驻。”周文伟深有感触。村里的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走到哪里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现在的变成了柏油路,出行更加方便了,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游客。现在的莲江村,不但是广东省的生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也进入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行列。
周文伟说,原本很多同龄人不愿意回来,是因为家乡的工作机会不够多,也耐不住乡村生活的单调寂寞。但是现在,他觉得回乡工作生活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他对十里莲江成为全新田园小镇的未来充满信心。
传承居私房菜 黄春燕
一道美食,一份文化印记,这便是斗门非遗独有的韵味。来到斗门镇南门村附近,只瞧一眼,便可以在一众村庄民居里发现这间私房菜的特别。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目标很明确,一心想做好非遗美食传承,由此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将家乡的特产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非遗美食,她就是传承居私房菜的老板黄春燕。
传承居私房这里有各种地道的农家菜和斗门非遗美食,糍水、艾饼、锅边糍、叶仔糍等都是这里的招牌。相比传统特色美食,这里的美食融入了各种创新的口味,例如在传统甜艾饼的基础上,增加了蛋黄、红豆、青苔等创新口味。
如何保留客源?如何创新新的品种?如何制作更美味的传统美食?这些都是黄春燕创业之路的印记。
黄春燕说道“开这个店最大的收获是可以让身边的人和游客慢慢认识斗门非遗小吃的品种,希望有各种途径可以把这些斗门非遗美食发扬光大”。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学生 李敏妮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李敏妮目前是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一名大二在读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回到斗门,进行“返家乡”社会实践,目前在家附近的六乡社区做志愿服务,她主要负责协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来访市民群众提供现场咨询,也做一些协助管理等工作。恰逢春节来临,到社区不久的她,也经常随社区工作人员走访了解辖区个体户经营情况,对困境群众进行关心慰问。
“通过实践参与,我了解到居委会在基层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更加体谅一线工作的不容易。”在实习期间,李敏妮同学对待工作从不推诿,想方设法为群众答疑解惑,以扎实的作风展现了青年大学生的风采与担当。“社会实践真的是个大舞台,首先是思想意识,更让我惊喜的是我更加熟练地将自己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服务他人,帮助社会有需要的人。”
对于以后发展方向的规划,李敏妮是这样回答的:家里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回到斗门发展,而自己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意向,所以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华师大赤坎三下乡学生 李心妍
深入乡村,传递知识,共谋发展。华南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李心妍,在大二时加入了学校组织的“科创兴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并跟随团队到肇庆的一处偏远乡村学校支教,这次支教给她带来了非常大的触动,在她心中种下了助力乡村发展的种子,2023年的暑假,她成为了一名队长,组建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向杨队”回到家乡斗门大赤坎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我只是一个学生,到底能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呢?”带队出发前,她内心也在打鼓。
看似平常最崎岖,成功容易却艰辛。在大赤坎小学进行支教的李欣妍同学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内容,包括党的二十大精神课程、非遗文化课程、经济支持课程。此外,她还为当地的大赤坎非遗设计了文创产品,与当地的文化馆、传承人等达成合作,也对当地文化进行了调研,采访了传承人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撰写出了一份关于非遗美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调研报告。
实践过程中,李心妍多方了解乡村发展的现实瓶颈,并通过设计文创产品、团队宣传等,努力为乡村文旅发展和非遗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相约盛夏,一路向阳。”正如李心妍同学所在“向杨队”的队伍口号一样,她希望小伙伴可以相约在盛夏做一个美好的约定,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赋能。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斗门青年
用实际行动
共同扛起青春的责任和担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