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前身为“惠州第一公园”
1928年为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更名
公园东临东江,西倚西湖
所处之地古称“梌山”
是惠州城市的原点
自隋代起,州、府治常驻在此
文脉绵延千余年
清康熙《惠州府归善县图说》里的梌山与府城
中山公园还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发生地
园内现存有周恩来演讲处、廖仲恺纪念碑
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先生像
是历史在此留下的光荣印记
1925年的惠州第一公园 (中山公园)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城后,于10月16日上午和下午在梌山惠州第一公园“望野亭”前广场,分别召开了军民联欢大会和追悼攻惠阵亡将士大会,东征军领导人蒋介石、周恩来及苏联顾问罗加觉夫等参加了大会并讲话。
近年来,为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魅力
惠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决定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
开展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升级改造工作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会客厅
2021年,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升级改造项目启动前, 在“考古先行”原则指导下,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项目范围内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2022年,该项考古工作完成,成果丰富。
2024年2月6日,修葺一新的中山公园将重新与市民见面。此次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升级改造的一大亮点,是在考古发掘的500平米遗址上建成了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以便更好地保护与展示遗址,与大家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新成果!
想知道考古都有哪些新发现吗?
让我们来抢先看看!
↓ ↓ ↓
掀起历史一角——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展示馆以遗址本体展示为核心,充分展示梌井、府治、名郡等惠州府城历史文化脉络。千年古城,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从这里掀起一角。
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导览图
梌井
壹
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古人有“改邑不改井”之说。
隋开皇十一年(591)设循州总管府,治所在梌山之上。据文献记载“梌井,隋建府治所凿,其古盖亚于赵佗井。”惠州人也称其为“隋井”,滋养了千年惠州,见证了时光流转。
考古发掘时,在中山公园“天下为公”牌坊附近发现了一口井,距地表约1.25米,由井台、井架、井壁等部分组成。井台平面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表面平整,外沿以花岗岩条石顺向平铺包边,内以长方形砖侧铺。井架残毁严重,仅存西侧基础部分,为一花岗岩条石竖立。井口平面呈圆形,周壁以长方形砖丁向错缝叠砌,砌法为一层平铺一层侧铺。井壁留有踏步,方便清淤,井口向下揭露深度约3.5米,井内出水较多。
贰
明代府衙建筑基址
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01
二号建筑基址
主要由台基、柱础、砖墙、室内地面、室外广场等五个结构组成。
台基揭露部分东西长9米,且延伸至发掘区外(中山公园中轴线西侧探沟)、南北宽3.5~3.7米,内填红褐色黏土,南侧以花岗岩条石平铺叠砌包边,残存两层。
柱础为红砂岩材质,上圆下方,下部边长74厘米,有宋元遗风,可为明代府衙再次利用。
中轴线西侧探沟发现二号建筑基址延伸结构
砖墙共两道,其一为东西向,与柱础相连,以一道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叠砌,应为建筑南侧外墙。其二为南北向,与上述东西向砖墙垂直相接,结构相同,应为建筑内隔墙。
室内地面以青灰色方形砖平铺幔地,铺砖下垫细沙。
室外广场以长条形红砂岩石板平铺而成,表面平整,南北残长4.5米,东西延伸至发掘区外,逾10米。广场跨越中轴线路面,规格较高。
二号建筑基址局部(南-北)
02
九号建筑基址
九号建筑基址叠压在二号建筑基址之上。史载,府衙在正德、嘉靖年间多次修葺,嘉靖后期正堂、后堂先后倾圮重建。仅揭露一段台基包边墙,为东西向长条形,以红砂岩条石错缝平铺叠砌而成,残存3层。揭露部分长4.6米、宽0.14~0.32、残高0.45米。南侧墙面规整,北侧参差不齐,应为台基南侧包边。
九号建筑基址南包边墙北侧(北-南)
清代早中期建筑基址
叁
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01
八号建筑基址
叠压在九号建筑之上,主要由台基、院落地面和增建结构等部分组成,南北长约9.14、宽约3.8~4.6米。
台基仅揭露东侧包边墙,南、北两侧分别被六号、五号建筑基址打破。包边墙以长条形红砂岩石平铺叠砌而成,外侧整齐,内侧杂乱,残高约0.38米。底部见有墙基,亦为红砂岩石。
院落地面位于台基东侧,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地面与台基包边墙墙基接近水平,长方形砖铺地,铺法一列横向一列纵向平铺。第二期地面略高,铺法相同。院落二期地面中部与台基相接处有一长方形区域未见铺砖,两侧残存挡板石,应为一处台阶,东西向,长约2.3、宽约2.2米。台阶后端两侧对称各置一钻孔方石,或为护栏底座。
八号建筑基址台基东侧包边墙与东侧台阶处
02
五号建筑基址
叠压在八号建筑之上,主要由台基、柱础、室内地面和廊道组成。
台基仅揭露东南部,西侧与北侧均延伸至发掘区外,揭露部分南北长约9.68、东西宽约6.8米。台基内填深褐色土,上铺一层黄色砂土。南侧以红砂岩条石平铺叠砌包边,外壁整齐,内侧杂乱。东侧则以青灰色长方形砖横向侧铺叠砌包边。
柱础仅于建筑东北角见有一座,上圆下方,直径约0.7、高约0.28米。
室内地面残毁严重,零星分布于台基东部,主要以方形砖平铺幔地,亦见有长方形砖,可能为修补所用,铺砖下垫一层较纯净的黄色沙土。
廊道位于台基东侧,东西向,以红砂岩石夹长方形砖铺设而成,不甚规整,所用材料亦较杂乱,应为五号建筑使用时期临时加建形成。
五号建筑基址(东南-西北)
肆
清代晚期建筑基址
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01
六号建筑基址
主要由台基、廊道和院落地面等部分组成。
台基南侧、东侧以红砂岩石平铺叠砌包边,北侧与五号建筑基址台基相接,未见包边。包边墙外壁面规整,内侧较为杂乱。用石规格不一,见有残碑再次利用。
廊道位于台基东侧,呈弧形转折。廊道北段主要为红砂岩石平铺,西高东低,西部仅铺一大型条石,东部则用小型条石。中段主要以红砂岩石与青灰色砖铺筑而成,红砂岩石多铺于底部,上部以青灰色砖纵向侧铺。南段即为弧形转折处,砖石混铺,大都为残砖与不规则形状石块。
院落地面位于台基南侧,主要以青灰色长方形砖横向平铺幔地,完整砖与半砖并用,表面平整。地面北端、西端侧置一排长方形砖,高出院落地面约2~3厘米,与台基和西侧红砂岩石墙之间形成沟槽,以便散水。
六号建筑基址台基东侧包边与廊道(南-北)
府衙花园遗址
伍
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01
府衙花园遗址
府衙花园遗址由一组清代晚期建筑群基址组成,主要以长型砖横向平铺幔地,西侧出土一花盆。遗址表面平整,尚保存有柱础、沟渠、花圃等结构。按照明清府署规制,府衙内部包含有公职区域与官员生活区域,其中花园是生活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府衙花园基址群(西-东)
限于发掘面积,本次发掘仅揭露了府衙建筑群之一隅,按性质可分为中轴线主体建筑和外侧院落、散水等附属建筑两类。遗址结构清晰、保存情况较好。
此外,中山公园内还出土了一批遗物,有汉代的陶网坠,隋唐时期的板瓦、瓦当,宋代东平窑等青釉瓷片,明代白马窑“福”字款器地、万历年间记事碑、“府城砖”“归善”等铭文砖,清代东坡先生野吏亭记碑等。考古工作发现的遗迹、遗物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讲好惠州故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出土“归善”城砖
出土“(归)善城砖”
出土青花瓷碗
出土粉彩瓷盘
出土粉彩瓷盘
出土青瓷盘
出土青瓷、青花瓷片
陶牧童骑牛模型
玉侍女模型(头残)
石权
“至道元宝”铜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府衙遗址的发现,是广东省内除广州外第一次对官署建筑进行考古发掘,将此前仅见于文献记载的惠州府治现诸世间,为研究惠州府城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岭南地区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极大丰富了惠州的历史内涵,活化了惠州文脉的历史场景。
作为见证惠州城市发展的府衙遗址,除了现有的城墙城砖,还有大量城砖及其它建筑构件散落在民间。为发掘、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丰富陈列内容,集中展示惠州府城建设历史,现根据《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惠州市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以惠州府城文化主题相关的展品,如果您有符合条件的物品,可与惠州市博物馆联系。
来源:惠州文体旅游发布,转载请注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