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是一类致癌物?实锤了!实在要喝,就喝这么多→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订阅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美酒佳肴千般味,惬意享受在心间。”

……

从古到今

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酒能不能喝

喝多少是个度

网友们炸开了锅

好酒的人说:

“小酒怡情,大酒伤身”

自律严苛的人说:

“酒会致癌,每滴酒都是索命符”

年关将至

免不了推杯换盏

家家户户的餐桌上

少不了酒的身影

那么

酒是能喝?

还是不能喝呢?

 

实锤结论:

酒精为一类致癌物

早在上世纪,国际癌症协会(IAR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部门就已经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

什么是一类致癌物,大家请看下表:

【致癌物的分类】

等级

意义

1类

对人体有明确的致癌作用,动物试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都已确认

2A类

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但对人体致癌性证据有限,即对人可能致癌

2B类

对人体和动物的致癌性证据都不充分,即对人可能致癌

3类

对人体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即对人可疑致癌

4类

对人体可能不致癌

由表可知,酒精对人体的致癌作用是经过多项人和动物的研究得出的“实锤”结论。

摄入量参考:

一天饮用酒精量不应超过15g

虽然酒精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类致癌物,但很多人出于个人习惯、应酬等原因,还是要面临喝酒的情景。

我国相关部门在权威指南中对酒精的参考摄入量进行限制,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明确提出,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应超过15g。

可能有的朋友觉得这个量完全不过瘾,还是打算每天喝到不醉不休,希望下文中关于酒是如何伤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能将你从酒桌上劝退。

酒水穿肠过

危害体内留

首先,酒精通过食道第一站来到我们身体的胃部,在胃部它会刺穿胃部粘膜进一步入侵到血液中,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人体各个细胞、器官,继续它的侵略之旅。

大脑是酒精的重要“战地”,在这里酒精会刺激大脑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多巴胺等物质,让人变得兴奋,这也是“小酒怡情”的基础,但是也有部分朋友会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变得大胆莽撞,做一些追求刺激的事情。

肝脏也是我们喝酒之后的“灾区”。众所周知,我们身体主要解酒的器官是肝脏,因为肝脏能分泌酒精“克星”——乙醛脱氢酶,虽然这种酶在分解酒精方面很给力,但是我们体内产生速度较慢,大量摄入酒精后我们的肝脏也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来代谢酒精,在这场酶(乙醛脱氢酶)-醇(乙醇,即酒、酒精)大战中,没有及时被分解的酒精会对肾脏、肺、肠道造成损伤,并在人体内留下一些可以破坏细胞的物质,造成持久影响。

“酒水穿肠过,危害体内留”,我们建议大家,酒这种东西,能不喝就不喝吧。

减轻醉酒危害

“喝酒秘籍”请查收

可能有的朋友还是想问,喝酒这件事就没有转圜的余地吗,红的、白的、啤的,总有一些酒的危害能小点吧?

那我们就来算一算这些种类的酒,我们各能喝多少?

大家喝酒前,首先要确认自己喝的酒的“度数”,度数即该酒中乙醇含量的多少,比如100ml的葡萄酒是15度,也就是说喝100ml这款红酒就摄入15g乙醇。前文中我们提到过每天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15g,对应的这款葡萄酒我们的摄入量则不能超过100ml。同理可知,度数越高的酒,我们能喝的量就越少。

另外,近期流感来袭,不少朋友还在服用一些药物,我们也要注意如镇静催眠药、抗过敏药、抗菌药物、降糖药等药物,是不能与酒同时服用的。

最后,我们为不能逃离酒桌的朋友们献上减轻醉酒危害的“喝酒秘籍”,也请大家点赞、收藏、转发至“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让大家能一起健康99。

◆喝酒请专一,不同品种的酒以及碳酸饮料不要混喝

◆空腹不要硬喝酒,先来主食打个底

◆蔬菜、豆类是有利的“酒搭子”

◆多喝水,多排尿

◆果汁、蜂蜜能解酒,奶类、茶水靠边站

◆千言万语一句话,慢速少喝保健康

小伙伴们

放下酒杯,多吃蔬菜

荤素搭配,加强锻炼

才是养生之道哦

~~

相关链接:【“健康过大年”系列科普】

春节期间,希望大家在享受和家人亲友团聚的时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们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订阅号”特推出“健康过大年”系列科普,分享春节期间营养攻略,从喝酒、选年货到盆菜食材选择,再到不同年龄段宝宝饮食注意事项,祝愿大家度过一个吉祥如意健康年!

来源:营养科 言晨绮

专业审核:营养科主任 李雪丹

编辑:宣教科全媒体编辑部

(文中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