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增病例数,肺癌最多! 这六类高危人群,要定期做防癌检查→

广东卫生在线
+订阅

今天(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防癌意识逐步增强,但大多数人仍不知道如何科学地防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癌症很重要。

01.

肺癌成为全球新增病例数最多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月1日发布最新报告说,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约2000万例,死亡病例约970万例。这两项数据中肺癌占比都是最高:新增肺癌病例250万例,死亡病例180万例。

报告说,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是2022年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 肺癌成为最常见的癌症可能与亚洲地区存在的长期吸烟情况有关。从全球范围看,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乳腺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也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癌则是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也是男性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将超过3500万例,比2022年增加77%。造成全球癌症负担日益加重的因素有许多,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也与癌症风险因素的变化有关,其中一些癌症风险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吸烟、饮酒以及肥胖是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空气污染仍然是主要的环境风险因素。

02.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的病例数约406.4万例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介绍,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测算,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的病例数约406.4万例。我国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种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性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的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

张勇表示,癌症的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累的一个慢性过程,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定的已确定的人类致癌物有127种,可能的致癌物有95种。

“但是癌症可防可控,大约40%的癌症可以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等得以避免。”张勇建议——

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避免阳光暴晒等。

注意预防与癌症相关的感染因素,比如幽门螺旋杆菌、人乳头瘤病毒、肝炎病毒等的感染,适龄人群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和HPV疫苗。

注意保持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健康,特别要做好职业防护,避免接触职业致癌物。

要积极的参加国家倡导的癌症筛查和规范的防癌体检,以期能够早期发现可能的肿瘤,发挥每个人是自己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社区医生向居民介绍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03.

达到一定年龄的居民,应参与常见癌症筛查

癌症筛查是实现癌症早诊早治、提高五年生存率、降低疾病负担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张勇介绍,近年来,国家通过扩大中央转移支付等形式,不断提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覆盖范围。国家癌症中心也牵头制定了七个常见癌种的筛查早诊早治指南,癌症的早诊率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我国高发地区重点癌种的早诊率已经达到55%以上。

张勇建议,针对癌症风险比较高的居民,比如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有职业暴露史或是乙肝和癌前疾病的患者等,应该定期做癌症的筛查。同时,癌症的发病和年龄有较大的相关性,建议适龄女性参加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定期筛查;达到一定年龄的居民应该参与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常见癌症的筛查。

他表示,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是一个连贯的流程,筛查发现阳性病例,应该进行临床诊断,根据确诊的结果进行分层管理,其中确诊癌症和高级别癌前病变的病人,要及时进行早期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暂时不需要干预的低级别癌前病变,应该进行规律性的监测和复查。筛查未发现可疑病变的居民,可以间隔几年再参加下一轮筛查。

▲为居民进行鼻咽癌现场筛查

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明确提出下一阶段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主要有几个方面:

不断扩大筛查的服务供给,扩大筛查和早诊早治人群的覆盖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癌症的机会性筛查。

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优化筛查与早诊早治的有效衔接。同时针对我国高发的癌种,重点攻关研发新型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模式,并且加以推广。

继续加强防癌科普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癌症筛查的接受度和主动性,推进群众主动参与癌症筛查项目,让筛查的成效能够惠及更多的群众。

癌症是如何致命的?

什么导致了癌症?

你真的了解癌症吗?

一图读懂

▼▼▼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 | 新华社 央视新闻 健康中国 中国网 广东卫生在线此前报道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