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深圳建“反向飞地”,中山如何“起飞”|深读两会

南方+ 记者

2月2日,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在“推进深中一体化”内容部分提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新名词——“反向飞地”。中山将强化(深中)协同创新,推动在深圳设立孵化器、科创中心,构建“反向飞地”合作模式,打造“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格局。

“反向飞地”可视为深中“飞地经济”的升级版。去年,两地宣布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在中山形成“一中心、三基地”的合作区功能格局。这一次,合作的阵地转移至深圳。中山“反向飞行”,挺进深圳腹地建平台、建生态,与深圳产业深拥抱。

从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到打造“反向飞地”,深中“双向奔赴”,中山应如何抓住机遇,从“对接”迈向“融合”?

“不为我有,为我所用”

对于深圳和中山来说,“飞地经济”并不陌生。

2023年,深中达成共识,共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合作区规划范围全部落在中山,在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等区域构建“一个城市新中心”和产业链协作基地、高端制造合作基地和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等三个功能区域。深中两地将依托合作区,在产业链协作、联合招商和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传统的“飞地经济”一般是由发展能级更高的地区“飞入”能级相对较低的地区。如果说深中经济合作区是深中“飞地经济”的传统1.0版本,中山这次提出的“反向飞地”则是“逆向孵化”和“逆向创新”的2.0版本。

“在‘反向飞地’模式下,虽然人才、技术等深圳创新资源‘不为我有’,但却‘为我所用’,而且是更有效地用。”中山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炜强认为,根植深圳产业“土壤”的“反向飞地”可为各类创新要素提供深圳“原生态”的创新环境,更有利于催生创新成果。同时,“反向飞地”一头连着深圳,一头连着中山,可充分发挥两地产业优势,资源错位互补,为科创提供全流程的发展支撑。

中山市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赵晷湘一直关注深中联动的动态,对中山提出“反向飞地”的构思感到振奋。他指出,深中通道将于今年通车,深中之间的直线距离将缩短至半小时车程以内,这将为中山构建“反向飞地”打开更大想象和操作空间。

中山市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赵晷湘。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政企抱团,建“飞地综合体”

到深圳建设“反向飞地”,中山不是第一个。据统计,2023年,超10个“反向飞地”在深圳启用。深圳也由此成为广东省内“反向飞地”设立最多的城市。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中山怎样才能突围?

罗炜强认为,首先必须看到,中山在深圳建设“反向飞地”有自身的优势。2023年深圳新增的“反向飞地”均由深圳对口帮扶协作地区设立。相比这些地区,中山有区位优势,也有产业基础优势,深中产业体系在能级和功能上有更多契合点。

中山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炜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其次,必须坚持“为我所用”,正确认识“反向飞地”。“它不仅仅是一个孵化器或招商中心,而应是中山培育产业新力量,对接产业新蓝海的前线阵地。”罗炜强说,中山有发展“飞地经济”的经验。早在20年前,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与阳西县合作共建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从这一案例来看,发展“飞地经济”并不是简单地建园区和招商。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山构建“反向飞地”的过程,也是中山对接深圳产业生态的过程。中山和广大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飞地经济”,以“反向飞地”为纽带,打通深中两地市场和产业生态,打造集合招商、产业交流、创新孵化等功能的“飞地综合体”。同时,在谋划“反向飞地”时,应聚焦中山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政企“抱团”,让深圳创新资源更加精准地“为我所用”,在“反向飞地”中引入中山产业的短板资源,助力本地产业转型升级。

点击进入专题>>>聚焦2024年中山两会

【统筹】何伟楠

【采写】南方+记者 雷海泉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王浩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