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历甲辰龙年,新年伊始,举国欢腾,万物迎春。早在1894年,广东省五华县三江交汇处,三江学院正式创办,迄今已是130年。在喜迎办学130周年之际,适逢春节,福星高照——
祝福广大校友龙腾四海、百业兴旺;
祝愿广大学子学业有成、勇跃龙门;
恭祝广大家长新春大吉,阖家幸福!
欢迎点阅,七分钟了解安流中学办学历程。
(五华县安流中学喜迎办学130周年系列宣传片(一),时长共7分41秒)
喜迎办学130周年系列宣传片(一)
百卅年三江书院 新发展安流中学
时间总是偏爱厚重的历史,历史总是眷顾勤奋的人们。在岭南大地上,广东五华县(原长乐县)的文脉源于秦汉,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百卅年成长路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呼唤东方崛起。是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由此,广东进步思想响彻云霄。
正是1894年,五华安流三江河畔,张柳堂等热心教育人士创办“三江书院”,以图兴教育、惠民生,历代教授,久久为功。
大门上方,魏卓然先生所书“三江书院”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大门两侧“三畏九思学问,江翻浪涌文章”思辨哲理,启示师生。
庭院里的木棉花树,高大挺拔,根深叶茂,成为学校百多年发展的见证者。
拾级而上,现代化教学楼依山而建,颇有气势;环顾四周,教学功能整齐规划,景色别致;登高俯瞰,偌大的操场傍水而成,视野开阔。
在时间长河中,三江书院顺势而为,几经易名,办学地址始终不变,办学模式与时俱进,办学成果不断攀升。
现如今,昔日的鹅池塘小山岗,已经成为背山面水的教育重地,安流中学也成为梅州南部片区百年名校。
始终红心向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同志的雕像矗立在校园里,汉白玉石洁白无瑕,总理目光坚定如初,注视着代代师生,时刻勉励安中学子,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劲努力向上,奋发有为。
在这里,先后培养了古大存、古公鲁、古宜权、胡汉奇等一大批革命干部。一颗红心始终坚定,投入革命无怨无悔。
1925年3月,东征军第一次东征进军安流后,司令部设在三江中学,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廖仲恺、古大存等在三江中学指挥作战之余,召开学生座谈会,传播革命思想。1925年夏初,中国共产党五华县第一个党小组在三江中学诞生,五华的“红船”从这里启航。
1925年10月,东征军第二次东征,周恩来同志在三江中学指挥作战并屡获胜利。
此后,三江中学长期成为革命重要指挥部和革命思想阵地。这种革命精神成为安流中学初心使命,镌刻在安中人血脉,历经岁月洗礼,始终历久弥新。
办学成果丰硕
透过“理科状元”“百年首选,名标清华”牌匾,略见安流中学的办学成效,这里先后培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也源源不断为全国各高校输送优质生源,成为当地办学时间较长、办学规模较大并具有红色鲜明特质的完全中学。
当前,安流中学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做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总数达3193人,教师队伍239人,教学设备完善,教学楼功能齐全,艺术楼、实验楼和图书馆等一应俱备、是一所具有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全中学。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文理兼修的同时,积极做强艺术品牌。
安流中学艺术高考备考始于1986年。三十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艺术教育,坚持让每一个安中学子都掌握一门艺术特长,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全面打造艺术特色品牌。至2024年初,学校艺术毕业学生有1000多人,为高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是近20年来梅州市美术、音乐专业高考人数最多、艺术素养教育最全面的中学之一。
百多年来,安流中学先后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学子,他们走向海内外,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务实而进取,乐观而拼搏。
他们有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古大存、广东作协原主席陈国凯、第一代航母舰载机人张松等等。
面向未来,安流中学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帮助下,紧紧围绕打造“党旗耀三江 书院育新人”的党建品牌创建“五型五好”党组织,明确“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善意,让每一个学生发挥潜能,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育人目标,突出“敬三畏 善九思”的书院文化传承,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整合办学资源,创新办学模式,迎来莘莘学子,输出有用人才,为苏区振兴、为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方+记者 张柳青 张盛良
视频 万稳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