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广州东部,全长24公里的南岗河,流经黄埔区的科学城、长岭居、产业园区,一路蜿蜒汇入东江。
百年前,黄埔军校号声嘹亮,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身之所往。
物换星移,“到黄埔去”已经成为干事创业者的心之所向。
观察一个区域的发展,数字之“形”最直观,既要看经济中的“成绩单”,也要看社会治理中的“含金量”,而诉源治理又是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一环。
翻开黄埔法院的诉源治理履历,一串串脚印格外踏实有力:2023年新收诉前调解案件2.7万余件,调解成功率65.07%,有效避免1.78万件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8.13%,近五年首次出现大幅度的收案拐点。
走出去:“小独奏”变成“大合唱”
走进坐落于黄埔区水西路12号的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的31个窗口可一站式解决最常遇到的18类难题。
在中心,黄埔法院驻场负责人吴宇晖接到信访局的电话,说有件纠纷要过来咨询。吴宇晖开玩笑说自己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法院派驻员,一个是其他单位的“法律顾问”。
自从2021年6月中心揭牌,黄埔法院便率先入驻,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立案登记、诉调对接、涉法涉诉信访登记等一揽子法律服务。
黄埔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帆介绍,法院进驻中心,一方面能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为中心各方治理力量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调对接,同时也更便于借助各方力量,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黄埔法院找准在做实诉源治理中的职责定位,践行能动司法,积极融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的诉源治理体系,有效扭转了法院作为“纠纷吸附地”和“中转站”的不利局面,实现从“法院全管”到“各司其职”,推动诉源治理全方位迭代升级。
“诉源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扯利益大、协调难度大,绝非法院一家之力可以完成。”黄埔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铭认为,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优势,推动完善源头预防、非诉化解、多元解纷的治理链条,才能真正落实“抓前端、治未病”。
“诉讼是化解矛盾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适应不同解纷需求,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多车道’。”
为此,黄埔法院下了很大功夫。杨铭拿出一份诉源治理图谱:“针对黄埔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构建了‘四导四解’工作新方式,即先导化解、引导和解、指导调解、疏导破解,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形成先导化解在先、社会调解居中、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
此外,黄埔法院坚持“走出去”做好调解工作的法律指导和支持,在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对接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治理单位,调解员在法官指导下主持调解。定期以集中培训、定向培养、交流授课、个别指导的形式,对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读。
据统计,黄埔法院在全区17个镇街建立法官工作室,定点指导、支持对口镇街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解纷力量,2023年指导调解案件近2000件。
引进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在医院工作40多年的廖凤如退休后有了新身份——黄埔法院特邀调解员。
廖凤如急性子、热心肠,见不得两人为了点小事面红耳赤,也打心里喜欢调解工作,案件分到她手上,第一时间就联系双方做调解。
有一次调解邻里纠纷,廖凤如通过微信疏导双方,调解中对方一直叫她小妹,聊了大半天才知道她的年龄,对方道歉改口叫大姐,廖凤如打趣回应叫小妹无所谓,重要是你们和解了。
“看到别人从争吵到言和,我心里有成就感。”像廖凤如这样的调解员,黄埔法院有65名。
黄埔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杜俊锋介绍,人民调解员具有庞大的基数优势,该院一直在培育专业化、本土化的调解员队伍,采用轮班制或预约制,保证每天专职调解员在岗数量。
一开始,调解员队伍中普遍存在法律知识欠缺、调解技能不强、调解成功率低的现象。“针对邻里纠纷、婚姻家事、民间借贷和买卖合同等常见的纠纷,轮值法官结合案例进行调解实战,在实践中给调解员‘补课’。”
杜俊锋给出一组数据:从2021年推行特邀调解员制度至今,轮值法官累计指导特邀调解员调解案件6.5万余件,其中调解成功4.3万余件,调成率高达66.4%。
驱车沿着科学大道往东走,黄埔法院萝岗人民法庭里面有块“金字招牌”,上面写着“姚叔道交调解工作室”。
“姚叔经验丰富,道交纠纷到他手上,给出的意见专业,当事人也信服。”萝岗法庭庭长唐挺介绍,姚叔是名退休的公交车司机,化解道交纠纷是行家里手,许多道交纠纷经他手诉前就能调解成功。
除了特聘调解员,黄埔法院还聘请了15个特邀调解组织。“调解组织派了专员常驻诉讼服务大厅,负责接收案件、案件管理、协调对接。”2023年7月,黄埔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潘潇分派800多件案件给调解组织,一个多月的时间,调解组织完成了调解工作,并对案件当事人进行了失联修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为了更好地应对不断增长的解纷需求,黄埔法院做实诉源治理,走出去指导支持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法院特邀调解等解纷力量,同时结合实际引进解纷资源参与成讼案件化解工作,打造一支多元、多维的调解队伍。
智赋能:跑出诉源治理“加速度”
4个月时间能诉前化解多少案件?黄埔法院给出答案:15341件。
按照以往的调解模式,一名调解员从整理案件信息、联系当事人、开展调解,满打满算一天调解3件,4个月封顶360件。以4个月时间算,调解15341件诉前案件,至少需要40多名调解员。这里面还没算上申请司法确认、案件管理等环节的耗时。
2023年7月,黄埔法院研发“埔法善治e平台”微信小程序,整合优化了调解员、网格员、社会治理基层工作者等司法解纷服务资源,实现矛盾纠纷掌上办、随时办。自e平台上线,4个月时间就成功化解了诉前案件1.5万余件,调成率65.33%,超43%的民商事纠纷化解在诉前。
e平台还搭建了掌上调解中心、诉源治理子中心、绩效管理子中心和调解云学院,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在线咨询、在线调解和在线申请司法确认“一站式”服务,一方面为调解员和基层社会治理人员提供掌上调解、绩效管理、基层联动和普法培训。
“政法委指导、法院搭台、各部门唱戏,矛盾纠纷相当于进入一个层层化解的漏斗,最后少量疑难复杂案件由法院以裁判的方式解决。”杨铭形象比喻e平台就是移动的“微法庭”,有别于“一根线一方屏幕”,e平台无需线下硬件配置,不占实体空间,司法服务更广覆盖、更低成本、更加便捷。
特聘调解员刘英便尝过e平台带来的“甜头”。“只要点开小程序就能掌握所有案件信息,简易案件直接线上就调解了。”刘英现场进行了演示:小程序点开“文书发送”,将文书发送给当事人,确认送达地址、方式以及告知调解,线上建立群聊。
“e平台采用积分制考核,可以实现调解员工作的量化考核和精细管理。”黄埔法院立案庭庭长刘波说,平台还建立理论“法规库”“案例库”“调解学院”等学习板块,法官针对不同案件的调解提前录制好培训视频,调解员线上就能参加培训。
据了解,e平台整合了黄埔区特邀调解员、网格员、社会治理基层工作者等司法解纷服务资源,引入调解案件1.7万余件,200余名调解员线上接受调解培训。
【来源:人民法院报 广州黄埔法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