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搞“恶作剧”的乖孩子,“挤眉弄眼”原来是“抽动症”

南方+

6岁的皮皮是个乖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开学不久,老师就发现孩子总是不受控制的眨眼睛、点头、耸肩,慢慢又开始咳嗽、清嗓子,近期皮皮甚至在课堂上“啊、啊”地叫,老师认为孩子在搞恶作剧。老师批评他后,活泼开朗的皮皮变得少言寡语,独来独往。老师建议妈妈带孩子去看看医生,结果一检查,医生说孩子得了“小儿抽动症”,妈妈才晃然大悟,孩子不是故意的搞怪。

1

抽动症是什么病?

抽动症又叫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发作性抽动,即反复,突然和不自主的运动或发声。抽动症大多数起病年龄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男童多见于女童,男女比例约3~4:1。

常见的运动抽动:

面部:眨眼、挑眉、耸鼻子、张口、伸舌、歪嘴、舔唇

头颈部:点头、摇头、转头、歪脖子

四肢:旋转手指、弹琴状、甩手、踢腿、抖脚、踮脚、跳动

常见的发声抽动:

吸鼻声、清嗓子声、咳嗽声、咕噜声、尖叫声、模仿动物叫声、发“喔、啊、嗯”等奇怪的叫声……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运动性抽动,也有发声性抽动;可以连续性出现,也可间段性发作;可以单个症状起病,也可多个症状联合起病。也可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抽动症状会因为孩子的身体状况、所处环境等出现变化而改变。比如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和被提醒,都会让孩子的抽动症状更为严重。

抽动症与多动症,傻傻分不清楚

多动症,又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一缺陷和(或)多动冲动。6-18岁的抽动障碍患儿中,50%-60%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虽然抽动症和多动症的本质都是“动,两种儿童的行为问题会有差异。

首先,抽动更多表现为肌肉的“动”,比如用力眨眼。肩部隔一段时间抖动一次等,这些行为都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且具有重复性。而多动更多表现为“小动作”过多,一会而干这个,一会玩那个,无法集中注意力。其次,抽动症的抽动问题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时候,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频率降低,甚至完全消失,但多动症的症状,如注意力缺陷和短期记忆差等问题,会伴随患者终生。

动症如何治疗?

抽动障碍的治疗一般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如果抽动不影响日常生活或学校活动,对于轻度的抽动障碍患者可以先医学宣教和心理支持,适当给予观察,并定期随访。

对于中重度的抽动障碍患者治疗可以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医学教育、心理支持、家长管理培训、学校教育支持、认知行为治疗等),行为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抽动?

寻找专业的帮助: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抽动样表现反复发作,不能自行缓解,应高度重视,应尽早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治,请专科医生给出治疗方案。

正确理解疾病:抽动不是“坏毛病”“恶搞”“好动”。家长应该坦白地告诉孩子,他的抽动表现只是一种病态,如同感冒发烧一样。家长千万不要责备或惩罚他们,出现抽动现象的当时不要提醒和矫正,更不应打骂。

“带病”正常化生活:家长应加强与孩子沟通,稳定孩子的情绪,缓解恐怖和焦虑,消除自卑感,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该让孩子做什么就做什么,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帮助孩子获得同伴的接纳。

东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生    万晶晶


添加健康医聊助手了解详情

编辑 欧旭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