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种业振兴在路上系列报道⑩丨政策“活水”添动能 “阳春白鹅”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粤农新鲜事
+订阅

编者按:

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自国家实施种业振兴战略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和应用,持续推动科企育种联合攻关,大力支持商业化育种,培育出一批突破性品种。

阳春白鹅原产于广东阳春的岗美、河口、潭水等镇,是阳春地区民间培育的优良白羽鹅品种。阳春白鹅全身羽毛洁白,是广东省内唯一的全白羽色鹅种,还是唯一可用于人工填肥的白羽鹅品种。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阳春白鹅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应用迈上了新台阶。2023年,阳春白鹅经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定、鉴定通过,列入了畜禽新资源名单,成为我国新的品种遗传资源,这也是我省在畜禽种业振兴路上的又一重要成果。

政策“活水”注入

“阳春白鹅”保种与开发利用齐发力

阳春白鹅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产业优势明显,不仅具有南方鹅肉质好、长肉性能佳等优势,还兼具北方鹅羽用价值高的特点,与北方鹅以白鹅为主不同,整个华南地区只有阳春白鹅是白色的,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广阔。

为了推动阳春白鹅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东重点研究“阳春白鹅”繁殖性能改良,加强其保种及开发应用、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鼓励科企进行良种联合攻关、助力“阳春白鹅”列入畜禽新资源名单,为“阳春白鹅”走出广东,走向全国注入强大动力。

2020年,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及阳江市、阳春市等地方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阳春白鹅保种和品质改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开始与晖腾养殖场建立产学研合作,推动“阳春白鹅”保种和品质改良工作。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支持下,建立了阳春白鹅遗传资源抢救性保种场,该保种场已组建阳春白鹅核心群300只,包含家系50个,并持续对核心群种鹅进行提纯复壮,维持核心群种鹅的质量,为优良地方鹅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丰富的种源是广东育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种源的多样性是育种的关键,育种是提升品种生产效率的根基,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所在。广东畜禽种业实力雄厚,尤其在生猪和鸡的育种方面,更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相比猪和鸡,阳春白鹅的育种工作相对落后。据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在阳春白鹅培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缺乏科学的良种繁育体系,种鹅选留仍然靠经验从肉鹅中挑选,导致种鹅生产性能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品种杂化、性能退化;二是育种技术落后,由于鹅生性敏感,笼养应激大,育种过程中部分表型难以准确测定,制约了其育种技术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阳春当地在阳春白鹅培育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良繁体系,建设家系栏,按照家系均值对阳春白鹅持续进行选育。同时,研发种鹅表型精准自动跟踪记录系统,提升表型记录准确性,加快选育遗传进展。

科技赋能产业

“阳春白鹅”奏响兴村振兴“进行曲”

阳春白鹅以早期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而闻名。近年来,阳春白鹅的养殖量和效益发展较快,阳春市年存栏种鹅18万多只,孵化鹅苗360多万只,养殖肉鹅80多万只,外销鹅苗280多万只,年产值突破2亿元。然而,阳春白鹅繁殖性能差,养殖方式较为落后,养殖规模小,生产管理水平低,限制了阳春白鹅的进一步发展。

为提高阳春白鹅的生产性能,推动阳春白鹅产业发展。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及阳江市、阳春市等地方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阳春市岗美镇晖腾鹅养殖场对阳春白鹅持续进行复壮提纯,种鹅产蛋性能及鹅苗质量明显提升。目前,晖腾鹅养殖场现存栏阳春白鹅种鹅1.2万羽,生产种苗因品质优良,已在销售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鹅苗供不应求,商品代鹅苗除长期供应本省之外,还远销广西、海南和贵州等地。同时,养殖场利用自身的技术和销售优势,联合当地阳春白鹅种鹅养殖场(户),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发展合作的养殖场(户)150多个,养殖种鹅规模达15万羽,年产阳春白鹅种苗300万羽,联农带农,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除了品质提升,下一步,还将结合反季节生产技术、半旱养技术和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技术,建立标准规范的阳春白鹅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示范推广,改良目前落后养殖方式,提高生产效益,减少养殖污染。“我们相信,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阳春白鹅’市场竞争力将大大提升。” 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之后还要加强“阳春白鹅”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推广,提高“阳春白鹅”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阳春白鹅产业。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罗茵  黄兆琼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