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数字“新农人”,茂名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两会观察

南方+ 记者

2月2日,茂名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市长王雄飞在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加强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新农人”培育,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返乡就业。

去年末,茂名举行“新农人”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并印发《茂名市“新农人”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这也是茂名市首份关于“新农人”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吹响了号角。

为了用好“新农人”,茂名还做了一件大事:主动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益农信息社”信息系统建立“新农人”信息库,对“新农人”进行信息化管理。从人才返乡到人才入库,茂名正加快锻造一支懂农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用两年时间

实现村村有“新农人”

茂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也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元的地市。高州、化州、信宜三地,不管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都处于全省前列。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茂名也面临着一个现实挑战:每年有超过200万的人员外流,造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高素质农民匮乏。

农业农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茂名全市涉农行政村(社区)实现“新农人”100%全覆盖,即每个涉农行政村(社区)能至少有1位“新农人”。

根据实际情况,茂名将“新农人”划分为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农村服务三大类别。生产加工类包括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农产品加工能手等;经营管理类包括农民合作社社长、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农资经营负责人、农产品销售能手(电商达人)、农村职业经理人等;农村服务类包括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人员、乡村文旅服务人员、乡村规划建设服务人员、农村法律服务人员、农村纠纷调解员、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者等各类带头人。

我们可以看出,茂名对“新农人”的认定抛开了年龄等诸多刻板限制。只要有利于农业农村事业发展,有相关的一技之长,就是所寻找的“新农人”。

目前,茂名已经对“新农人”开展摸排登记工作,各地报送初步摸排的“新农人”已超3000人。据茂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初步摸排情况看,农村服务类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也是茂名乡村发展急需的人才,需要村委会找到这类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价值和作用。

“要保持对农业的热情和信心,不断学习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与其他‘新农人’共同成长。”“90后”全国人大代表、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就业,助力家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信息化管理

坚持服务产业、高效用才

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委会一楼大厅,显示屏对外展示着“新农人”信息库平台的运行密码。屏内是已经入库的六百多名本地“新农人”,详细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技能特长、主营业务、营收情况、贡献事例等信息。

对于“新农人”自身来说,借用信息库平台,能够即时查看政策宣讲、市场信息发布、技术培训指导、农产品销售等各类惠农信息。

这是茂名将“新农人”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平台。化州作为试点县,在省农业农村厅“益农信息社”的技术支持下,2023年率先健全完善了“新农人”信息库平台。

随着系列实践探索,化州形成“摸排、建库、培育、壮大”渐进式育才标准,对“新农人”文化程度、主营方向、技能经验等相关信息进行精准把控,全面发掘人才。

目前,化州已累计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1835人,培育“新农人”3201人。“新农人”累计参与乡村振兴和“三农”服务类项目近600个,推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0%以上。

在“新农人”培育上,《意见》强调“要坚持服务产业、高效用才的原则”,体现着茂名“唯才业成”的雄心。

换言之,“新农人”培育要以促进乡村振兴,服务茂名市“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围绕“种养—加工—销售—服务”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为“新农人”返乡干事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人才使用是人力资源开发使用的最终环节,人力资源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关键要看人才用得好不好。

茂名坚持量才适用的原则,围绕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培育成长等重点领域,强化现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建设,确保“新农人”在乡村有用武之地、有成长空间。

建立评价体系

优化“新农人”发展环境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一方面,要坚持事业留人,建立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统筹谋划机制,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乡情乡愁留人,为“新农人”打破乡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壁垒,构建有利于“新农人”在乡村发展的保障体系。

《意见》在两个方面体现明显。其一,为“新农人”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意见》提出,出台有关政策前应将“新农人”的发展纳入总体考虑;选用各类农村人才时,可择优从“新农人”中选用。目前,茂名农业部门已经收集梳理了各领域超300份有助于“新农人”发展壮大的政策文件,为“新农人”争取各类政治保障、财政扶持、人才服务、科技创新、税收金融、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

其二,为“新农人”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农业农村产业协会、电子商务协会、青年乡村振兴协会(农村青年创业协会)等相关协会联动会商,为更多的“新农人”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技术对接、公共服务等创业就业环境。

“新农人”是一个动态的认定过程,这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者用、奖,不能者退。如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水平高、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等能力强的人才,可以破格晋升和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对发展农村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和生产物资等方面优先支持。

益农控股(广东)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宏燕介绍,“新农人”信息库试行积分管理体系,对入库“新农人”用积分进行量化,积分与银行信用、金融贷款等挂钩,各区(县级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人才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安居等方面保障。

由此带来的奖惩效应,能有效激发“新农人”内生动力,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就业灵感与热情。

千泉汇聚,大河滔滔。各部门要打破壁垒,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呼吁各类“新农人”来书写。

【撰文】南方+记者 邹祥亮

通讯员 钟孟康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叶剑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