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封开县司法局积极践行“乡贤”版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充分发挥乡贤“人熟、事熟、社情熟”的优势,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发挥乡贤力量,摸索出一套“乡贤+‘包公和解文化’”的矛盾纠纷调解路子,进一步助力加快推进肇庆市“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梦丹 摄
2021年以来,
全县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5172宗,
调解成功5138宗,成功率99.3%。
封开是怎么做到的?
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个生动的例子
▼▼
白垢镇作为封开县
首个坚果种植业乡镇,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
产生的矛盾纠纷繁琐复杂,
如何以合情合理、大致均衡为目标定分止争,
从源头扑灭基层纠纷苗头?
对此,封开县司法局邀请白垢镇退休村干部莫海金担任白垢司法所专职调解员,作为“乡贤”中的“领头羊”,莫海金以党员干部为引领,以“威望高、明乡情”的乡贤力量为分支,通过挖掘选拔本地品行好、有威望、有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劳模等老同志,组成“N+1”联合调解组,不断汇聚“红色调解队伍”力量。
“这是我们扶六村的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都是属于我们的!”“林权证上面白纸黑字写着是属于我们湻村村的林地,凭什么说是你们扶六村的呢。”前不久,白垢镇扶六村和湻村村两位村民正争论着扶六村与湻村村之间交界的一处林地的权属问题,场面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
据悉,争议林地处于白垢镇湻村村与扶六村之间的一处名为大怀埇的林地。扶六村三队村民称该林地属于扶六村,并在1982年就租给当时白垢公社(现称国合林场)共650亩(其中大怀埇就占有200亩),因历史遗留问题现在该林地所属部分面积被划入湻村村四队村小组集体林权证上。
扶六村村民代表与湻村村民代表到扶六村委协商。
“大家先消消气,咱们冷静分析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莫海金巧用“和而不同”调解理念,耐心与村民实打实交流,认真倾听双方村民的内心想法,强调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凡事有商有量,把问题搞透、把原因搞清,并积极寻求双方利益平衡点,向双方村民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随后,运用“致力中和”调解理念,由几位乡贤、双方村民代表一行到争议林地实地测量、现场作证,确认两个村的权属范围,确保调解阳光透明、公平公正,部分事项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次日,封开县司法局白垢司法所联合白垢镇政府再次组织双方村民代表到扶六村委会进行调解,经双方友好商谈,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书。至此,该土地权属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如今,封开县司法局运用“以和为贵”理念,通过选聘退休干部积极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打造“令棉调解工作室”“新权调解工作室”“雨行调解工作室”和老支书调解工作室,推动“和事佬”力量向村(社区)下沉,将微事、琐事化解在萌芽状态。2023年,封开县个人调解工作室共参与调解各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60余宗,调解率达100%。
不仅如此,封开县还建立“说事评理三步走”基层治理模式。第一步,由镇综治中心牵头,走访、调查、座谈、听诉收集群众困难和诉求,确定议题;第二步,定时梳理汇总,并且由村委会开展“围炉夜话”与“村民议事”活动,当事人有事说事、畅所欲言;第三步,组织村民代表说事评理、“法治+自治”结合,汇总各方意见,最终形成解决方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清晰、明确、规范的乡村治理制度,为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激活“一池春水”。
通过充分发挥
“乡贤+”铺在一线、接触面广、
掌握社情民意的优势,
深挖“包公和解文化”四大调解理念,
激发社会治理新动能,
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疙瘩事”,
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最后一米”。
乡贤调解让新时代
“枫桥经验封开实践”更有温度、
更接地气、更有凝聚力。
来源:封开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