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岁末,已过旅游旺季。广州市民胡桂驾车两小时,来到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开发区”)霞涌街道新村村。让他慕名而来的不只是黄金海岸,还有独特的渔家文化。在新村村的民宿前,胡桂表示:“去年国庆假期就想来住一住,现在是淡季,房价相当于打了4折。”
在民宿的不远处,深藏着惠州市首个渔村展览馆。20世纪40年代的铁锚、50年代的海上信号灯、80年代的出海船民证、90年代的浮标……近200件渔村“古董”静静地摆放馆里,讲述着百年历史和渔民文化。
新村村是大亚湾开发区的传统渔村之一,是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霞涌街道以“景秀渔港 霞韵新村”为主题,发挥渔村资源禀赋,深挖新村村、霞新村特色亮点,积极谋划典型村建设项目,以产业发展、渔村文化、滨海旅游、村庄美化、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建成全市首个渔村展览馆
傍晚时分,坐在新村村的时光里民宿天台品茶,只见一望无际的海面沐浴在夕阳变幻的流光中,一艘艘休闲渔船在岸边排列。不远处的海浪声、欢笑声传来,让人顿时忘记了城市的喧嚣。
相关资料记载,500多年前,霞涌已有人定居,因盛产金钩虾,故又称“虾涌”。数百年来,新村村和霞新村的渔民以海为伴、以渔为业、以舟为家,无论在服饰、饮食、居住,还是语言、婚俗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然而,随着渔民上岸,以往的生产生活工具都被遗弃在角落,风俗、技艺渐渐淡化,一些年轻人不知道渔家人的历史。保护和传承渔家历史传统文化,成为不少村中老人的心愿。
近年来,新村村党支部深度挖掘“渔村文化”,成功申报了市级非遗项目“渔民朝拜仪式”,区级非遗项目“大亚湾渔家汤圆制作技艺”正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去年5月12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新村村举行了盛大的妈祖诞活动,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唱祝寿歌等民俗表演,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数年前,在霞涌街道办事处、新村村党支部的努力下,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建成,这是惠州市首个渔村展览馆。目前,馆里展出了近200件渔家老旧物件,大都来自当地渔民的自发捐赠。“馆里设置了渔民服饰、生活用具、渔船模型、文化微电影等9个渔家文化展区,通过实物、图片、声像等方式,集中展示霞涌传统渔家风情和民俗文化。”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
在渔家婚嫁展示柜里,陈列着80年代渔家新郎新娘结婚穿戴的服饰,比如镜子、首饰盒等物件。“我们的祖母辈结婚就是坐渔船来的,现在不用坐船了,但跳划桨舞、渔歌对唱等习俗一直保留至今。”53岁的村民苏先生表示。
小小展览馆,留下来的是浓浓乡愁,让年轻人理解先辈们创业的艰辛。“村子很小,但是这小小的一片土地就是滋养一代代新村人成长的家园,是我们精神的归属。”村民苏先生表示,随着新村村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来多。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会跟他们讲讲出海的艰辛,讲讲渔家的风俗。发展的故事一天天讲下去,渔村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小渔村变身大景区
“每年夏天,是滨海旅游的旺季,最好的套房要1200元/天。”时光里民宿工作人员介绍,去年7、8月份,22间客房基本客满,每月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在时光里民宿旁边,一家新的民宿正在加紧装修,计划今年开业。当前,新村村以渔村文化为主题,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利用村民自建房融合“渔村文化”设计成特色民宿、家庭旅馆,结合特色文化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以往,新村村渔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以牡蛎养殖、出海打鱼等传统渔业。近年来,年轻的渔民纷纷上岸外出务工。长此以往,很容易沦为“空心村。”新村村村委会副主任苏伍金坦言,要留住年轻人,就必须有产业、有工作。
“新村村毗邻黄金海岸,与黄金海岸二期项目仅400米,夏天日客流量达到3万人次以上。”苏伍金介绍,尽管景色宜人,此前到来的游客却往往是“看半天吃一顿”。之前因为留不住客,旅游业对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要让流量变“留量”,是村里要解决的发展难题之一。
这两年,新村村“两委”干部很“忙”。村干部和村民前往茂名考察学习“百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前往滨海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旅游发展、民宿经营先进经验。同时,组织渔家美食烹饪培训、竞赛,引导村民因地制宜、靠水吃水,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和渔家文化优势勤劳致富。
在新村村的村道旁,粤A、粤B、粤D、粤M、湘M等车辆停放在路边。如今,游客在新村村游玩时,不仅能欣赏滨海风光,还能品尝到特色汤圆、炒米茶、糍粑、海鲜等特色食品。“旺季时,一天的流水能有5万元。”一家海鲜餐厅老板表示。
当前,霞涌街道计划将新村村和相邻的霞新村一起作为渔村振兴试点进行规划设计和打造。结合“大亚湾渔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区”概念所提的“渔村共同体”发展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建成集体产业共同推进、发展红利共享、村民共同富裕的示范区。
霞涌街道拥有山海河湖、绿道、碧道等优美的自然资源,也有渔家婚嫁习俗、杨包庙会等深厚的渔家文化。霞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串联“海韵广场+黄金海岸+乌山头绿道+小径湾+晓联河万里碧道+清泉古寺”,打造大亚湾第二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村规民约“约”出新风尚
“落实‘百千万工程’,光靠村干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发动群众的力量。”苏伍金表示,2023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动员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建设中,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在新村村,一支特别的“施工队”正在进行“三线”整治工作。“预计春节前‘三线’下地能全部完成。”苏伍金介绍,近年来,新村村对房前屋后、村道巷道、裸地空地进行美化提升,清理垃圾杂草、栽种景观花卉、植物。
好不容易治好了环境,如何巩固成效呢?新村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相统一,结合传统的渔村文化制定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既符合新时代乡村治理要求,又带动形成崇礼向善、过失相规、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
“搞好环境卫生,自觉维护公共卫生设施;履行‘门前三包’责任,保证自身住宅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在村道上,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的一言一行。
同时,新村村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整合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群众等多方力量定期开展“大扫除”,引导大家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近年来,新村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在村委会里,村干部与党员、村民代表、群众不时会面对面“坐而论道”,宣传市、区的相关政策,探讨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苏伍金介绍,村里正在进行村庄规划设计,下一步将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融入设计方案中。
【采写】南方+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余盈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