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武江:“三个注重”打造“诗画西河·融城共富”乡村振兴示范带

南方+ 记者

2023年,韶关市武江区投入近3000万元打造的“诗画西河,融城共富”示范带全长24公里,在韶关市举行第二届“农行杯”乡村振兴擂台赛中,“诗画西河,融城共富”示范带荣获“乡村振兴示范带”亚军。近年来,武江区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通过“打擂比武”积极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从“点上出彩”向“全域拓展”蝶变。

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武江区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擂比武”升级版,调动村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带沿线村庄共21个自然村获得“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美丽乡村”等称号。

提升村容标识。针对沿途各村破损标识牌进行拆除修缮,共拆除修改标识6处,在各关键节点设立相应景区标识牌12个,呈现简洁有序的观光效果,提升体验感。

修缮公共设施。对乡村内“三线”杂乱、污水渠露天排放、外立面残损等情况进行整治修缮,累计完成修缮6处。对村主干道进行修复和“白改黑”,累计完成6.5公里,提升村民出行环境。建设人行道4.6公里,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深入推进农房风貌提升行动。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完成主干道沿线农房微改造3500多户,拆除乱搭乱建10处,农村风貌产生了大变化。积极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充分利用“四旁”“五边”打造“四小园”小生态板块,累计种植大黄皮1500棵,黄皮树苗5200棵,红色勒杜鹃3145棵、小菜园28个、建设小果园25个、小花园14个、小公园9个。

注重培育产业,盘活美丽乡村资源

巩固传统产业。依托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蔬菜省级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建设千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3个、蔬菜种植大棚960亩,初步打造了蔬菜全产业链条,培育了家庭农场25家、专业合作社11家、龙头企业4家。

推进绿色产业。投资3.2亿元,建设田心村、马屋村等地面分布式光伏项目,打造武江“渔光互补”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壮大农文旅产业。依托示范带内优越自然景观、家庭农场、山蕉农旅文化园等资源,深入挖掘整合沙山水库旅游资源,南岭诗意文化康养园景区,并将其打造为武江区第一个AAA级旅游景区,依托万里碧道打造“古渡口亲水网红公园”,让示范带成为市民近郊休闲游玩的打卡地,带动三产发展。

注重挖掘乡土特色,保护利用文化遗产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注重乡村特色文化保护,发动村民和社会各界通过筹集资金、投工投劳、捐献老物件,并参与设计、施工全过程,保护好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打造了田心村九龄纪念园、山蕉农旅文化园、“古渡口亲水网红公园”荷花栈道党建公园等一批乡村文化品牌,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动乡村文化有平台、有载体。投资380万元完成了山蕉农旅文化园一期建设,二期将继续投资950万元,打造集展览、教育、研究、联谊、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性农旅文化园。自2023年4月,农旅园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9万人次,实现收入92万元,村集体增收15万元,带动附近村民30人就业。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结合家族祠堂文化,示范带沿线各村都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与新时代乡风文明有机结合,形成了示范带团结互助、刚健朴实的文明风尚。示范带上共有2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市级文明村。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郑平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