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潮州先贤像传及其著作(第二期)——汕头市图书馆古籍展览

汕头市图书馆
2024-02-01 17:09
+订阅

潮州自古人杰地灵,自唐代韩愈刺潮,赵德兴学,开潮汕之文风,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民国三十一(1942)年,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追思家乡先贤事迹,有感于先贤画像之难得,遂有志于搜集先贤画像及其传略。其时日寇压境,饶宗颐先生避地揭阳,访诸故家,得潮州先贤遗像二十余幅。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汕头市民教馆馆长吴长坡又寻得先贤遗像七十余幅,并举办先贤遗像展,委托饶宗颐先生编撰《潮州先贤像传》,流布海内以供瞻仰。

汕头市图书馆藏历代潮汕先贤古籍文献,其中便包含了这部《潮州先贤像传》,该书收集唐代大颠禅师至清代度支部右丞曾习经,共三十人之图像及传略。其中有诗人、隐士,也有朝廷重臣、高僧大德,千载之下,高风仰止。这些先贤是潮汕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代表,是潮汕文脉的根源所在,正如饶宗颐先生所说:庶几如日月之光,瞻仰而不坠。

大颠祖师

大颠祖师,唐代著名高僧,俗名陈宝通。唐开元二十年(732)出生于今广东潮阳。祖籍河南颍川。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圆寂,终年93岁。大历(766—779)中拜海潮古刹(潮阳市西岩)惠照和尚为师。不久与药山、惟俨同游南岳衡山,参拜石头和尚,悟禅机。贞元初前往龙川罗浮瀑布岩禅居。五年(789年)回潮阳,次年创建白牛岩寺,七年于塔口山麓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弘扬曹溪六世禅风,弟子千余人,自号大颠和尚。长庆二年(822年),唐穆宗赐额灵山寺为“护国禅寺”。唐代韩愈刺潮,与大颠和尚结为莫逆之交,这一段儒释交往的故事,一千多年来被传为佳话。《潮阳县志》记载两次相晤:“谈论十数日,甚为投契”。此后,两人书来信往,读叙佛学、文学,清康熙潮阳仙城报资堂方丈、江陵人释本果编纂《靈山正弘集》,记载了大颠本传、韩愈与大颠书、欧阳修别传跋、本果自跋等内容,据朱子《韩文考异》,以与大颠书为真,至今灵山寺仍有韩愈致大颠祖师信函的手迹石刻及“留衣亭”。

汕头市图书馆藏

正弘集一卷 (清)釋本果編  清初刻本

吴复古

吴复古(1004-1101),字子野,号远游先生,北宋高士,古潮州八贤之一。吴复古与苏轼是挚友。虽然吴复古没有作品流传于世,但是苏轼、苏辙诗文中提到的吴子、子野、远游,所指的皆是吴复古。在《苏东坡全集》中,跟吴复古有关的诗文就有近三十篇。其中《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二绝句》中的“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以及另一首“会与江山成故事,不妨诗酒乐新年”的优美句子让我们得以一窥这段历经千年的珍贵友谊。如果说苏轼的《问养生》记录的是吴复古以“安”、“和”为要旨的养生之道,同时代郑侠的《吴子野岁寒堂记》则记录了吴复古“知非”、“日益”、“岁寒”的辩证观点、教育理念以及处世哲学。苏轼为潮州韩文公祠落成作《潮州韩文公庙碑》一事亦少不了吴复古的身影,《远游庵铭》更是将这位挚友描绘成一位“列仙之儒”。

汕头市图书馆藏

廣東宋元人物傳五卷 溫廷敬輯纂 民国稿本

郭之奇

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员,潮州七贤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广东揭阳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南明时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元年殉难,清乾隆时赐谥忠节。著有《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其诗共分十八集,为潮汕历代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

汕头市图书馆藏

稽古篇五十五卷(明)郭之奇撰 清初刻本

宛在堂詩□卷 (明)郭之奇撰  抄本

陈衍虞

陈衍虞(1599—1688),字伯宗,号园公,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乡贤廷策之子。衍虞少聪敏,崇祯壬午(1642)举于乡。顺治六年(1649),筮仕广州府番禺县教谕。迁广西平乐令,因其土俗,政简刑清。时富川、恭城猺贼叛,劫掠至平乐,衍虞率乡勇击败之,俘贼首十五人。巡抚帅师亲剿,道出平乐,役夫万人,供亿不赀,居民惊徙入山,衍虞出橐金雇募,复恳请七县协济。驻师八月,凯旋,民赖以安。引年乞归,士民立碑以志。归里,两修郡邑志。所著诗文甚富。卒年九十,祀乡贤。陈衍虞是清初潮州著名的诗人,附名复社。又与同志结京社、晋社、偶社,盟友众多,皆一时名流,著作等身。年臻耄耋,人称“岭海文献”,且一门子弟多能诗,以诗学传家。著有《莲山诗集》。

汕头市图书馆藏

蓮山詩集十九卷 (清)陳衍虞撰 清初刻道光十九年(1839)鳳城世馨堂補刻本

蓮山續文稿三卷 (清)陳衍虞撰 清初刻道光十九年(1839) 鳳城世馨堂補刻本

丁日昌

丁日昌(1823年—1882年2月27日),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潮州府丰顺县(今梅州市丰顺县)人,晚年定居揭阳县榕城梅林巷内。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之富称雄一时。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为“百兰山馆”,又命名为“持静斋”,藏书共10余万卷。丁日昌在政务之余,潜心经史。编有《持静斋书目》《百兰山馆藏书目录》《持静斋藏书纪要》,著作等身,主要有《抚吴公牍》、《百兰山馆诗》、《丁中丞文鑑》等,重编、校订了《炮火图说》、《地球图说》、《法人游探记》、《西法兵略七种》等西方新学及近代军事器械丛书。

汕头市图书馆藏

撫吳公牘五十卷 (清)丁日昌撰 清丁氏百蘭山館抄本

方耀

方耀(1834—1891年),又名方辉、方照轩,生于普宁县洪阳西村(今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出身行伍,以剿太平军发迹,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同治七年调任潮州镇总兵,办理积案数千宗,杀戮近3000名,其中有起义军、抗官抗租者,也有土豪海盗。凡属积案牵连的乡村,都被烧杀焚毁。这就是潮汕民间所称的“方大人办清乡”。十三年起主持韩江流域十八都疏浚韩江水道,令各县开浚溪河以保农田,又命疏浚汕头厦岭海至举登一带水域,并清丈滨海沙田,课税充作军饷。同时,义倡办金山书院及各县乡学数百所;开设韩江书局,购刻书籍;在各地广设善堂,救济收养孤儿,收埋冻馁乞丐。光绪十一年署理广东水师提督,驻虎门。十七年夏,于军中中暑昏倒,七月七日卒于任上。

汕头市图书馆藏

照軒公牘拾遺四卷 (清)方耀撰 吳鴻藻 鄭國藩選輯 民國潮州先正遺著叢刊稿本

何如璋

何如璋(1838年-1891年),字子峨,号璞汕,广东大埔人。何如璋出身农家。1850年,因家贫辍学牧牛,遂在家自修。1856年,补廪生。1861年,中举人。1868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授编修。他专心探求西学,得直隶总督李鸿章赏识。1876年12月,经李鸿章力荐,晋升为侍讲,加二品顶戴,充任出使日本大臣。期间撰写了《使东述略》一书,对日本取法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作了详尽介绍。1882年回国。1883年10月,被任命为福建船政大臣,后授詹事府少詹事。1891年9月逝世。

汕头市图书馆藏

使東述略附雜詠 (清)何如璋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汕頭鉛印本

整理/特藏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281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