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种业振兴在路上系列报道⑨| “国鱼”育种新突破 硇洲族大黄鱼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

粤农新鲜事
+订阅

编者按:

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自国家实施种业振兴战略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和应用,持续推动科企育种联合攻关,大力支持商业化育种,培育出一批突破性品种。

大黄鱼,又称黄瓜鱼、黄花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特有的中下层洄游经济鱼类,体色金黄、唇部橘红、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素有“国鱼”之誉。硇洲族大黄鱼是广东特有的大黄鱼种群,过去一直处于野生状态,未有驯化繁育。

近年来,广东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海水种业建设显著提速,在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高体鰤)、黄唇鱼、黄金鲹等品种开发上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硇洲族大黄鱼成功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有望成为广东海水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的又一潜力品种。

填补空白

开发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芯片”

大黄鱼属于北太平洋区系暖温性鱼类,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0-32℃,最适生长温度为 18-25℃。根据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中国近海大黄鱼自北至南分为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3个地理种群。由于多年来的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岱衢族和闽-粤东族野生大黄鱼资源几近枯竭,而硇洲族大黄鱼是我国海域唯一有规模的野生群体。

2022年,为加强南海硇洲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安排种业振兴专项资金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项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鳇鲸公司”)负责实施,在全国率先联合攻关硇洲族大黄鱼的种质开发。

历经波折

建种质资源库突破人工繁育技术

要实现硇洲族大黄鱼的种质开发,就要先收集野生种源。

2021年,鳇鲸公司总经理颜阔秋接到渔民电话说发现了大黄鱼群体,意识到机会难得,他和团队成员连夜开车过去,共收获大黄鱼苗6万多尾,经基因测序鉴定为硇洲族大黄鱼。

2023年8月下旬,鳇鲸公司在珠江口海域开展第二次硇洲族大黄鱼野生种源收集、保活运输及驯养试验,共收集100-120克体重大黄鱼中苗约8万多尾。大黄鱼属于深海鱼类,应激性大,捕捞上岸后,水压骤减,鱼鳔会胀开,加上采捕过程中体表易受伤,导致难以存活。“第二批收集的鱼苗最后成活率不到4%。”颜阔秋透露,目前项目组系统收集保存了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10000余尾,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本2000余尾,已构建了硇洲族大黄鱼活体种质资源库,并在惠东的小星山海域开展深水网箱养殖试验。

经过2年多的养殖试验,项目组不仅突破了硇洲族野生大黄鱼的保活和驯化技术,还在人工条件下突破了催产、孵化育苗技术,并解决了育苗的开口饵料和3~6cm苗种的营养强化难题。2023年4月,项目组首次对培育的硇洲族大黄鱼亲鱼进行催产,获得了硇洲族大黄鱼受精卵16kg,观察了硇洲族大黄鱼受精卵发育和胚后发育特征。就在项目组成员都认为硇洲族大黄鱼育种曙光在望时,因水源变化,在短短数日,大黄鱼初孵仔鱼全军覆没。为此,项目组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复盘,水压、温度、酸碱度、盐度、饵料……每一项指标都反复试验,只为风雨过后见彩虹。

2023年11月16日,项目组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26尾硇洲族大黄鱼亲本进行催产,经筛选分离获得优质硇洲族大黄鱼受精卵1.8 kg(120万粒),初孵仔鱼112万尾。2024年1月8日,再次挑选254尾亲本进行催产,获得优质受精卵36kg。2024年1月27日,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组织专家,在惠州市惠东县“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项目进行现场测试。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核查了养殖生产记录,经过现场查看、抽样计数测验后一致确认,第一批80日龄规格为3.1~5.8cm的硇洲族大黄鱼苗种 40 余万尾; 第二批 16 日龄稚鱼 800 余万尾。

专家组成员表示,从测试情况来看,南海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的存活率已经达到30%以上,已成功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首次实现了百万尾子一代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培育。

突破瓶颈

推动广东“国鱼”养殖走向深远海

如今,由闽-粤东族野生群体发展而来的大黄鱼养殖业在浙闽两地形成了百亿级规模。但由于累代繁育,养殖大黄鱼出现种质退化、品质下降、抗病抗逆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黄鱼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硇洲族大黄鱼是广东本土土著鱼种,相较于其他族群,其更具有野生大黄鱼特有的性状品质,体色、体型、鳞片外观等特征非常优良,遗传多样性也更加丰富。专业人士认为,以硇洲族大黄鱼作为育种材料进行人工选育,将大大丰富大黄鱼的种质资源,有利于克服大黄鱼近亲繁殖和种质退化的问题,改良当前养殖大黄鱼种质,提高其免疫力和抗逆性,为大黄鱼养殖业提供必要的种质支撑。

和福建、浙江省份相比,广东大黄鱼养殖产量较低,年产量不足0.5万吨,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南澳岛、汕尾等区域。原因主要在于大黄鱼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8~25℃,而广东夏季天气炎热,水温高,持续时间长,大黄鱼不适应环境导致病害频发。作为广东本土鱼种,硇洲族大黄鱼和其他海区的大黄鱼不同,其习惯于深海环境,常栖息于水深60米左右的中下层,在夏季会游到深水区域躲避高温,能顺利度过广东高温季节。相对于闽-粤东族,硇洲族大黄鱼因长期处于温热环境中而形成的更好的高温耐受性和免疫适应性,能应对开放养殖环境中(如海水网箱)多种病原体,有望突破闽-粤东族、岱衢族等地大黄鱼种群耐高温能力差而无法在南海地区全程养殖的产业发展瓶颈,成为适宜我国热带地区深远海养殖的品种。

为了加快硇洲族大黄鱼品种培育工作,南海所开展了浙江舟山、福建东山以及广东湛江3个大黄鱼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南海所副研究员郭华阳表示,下一步项目组将对子一代苗种开展技术攻关,弄清硇洲族大黄鱼生长、抗病、耐高温等性状特征及遗传多样性水平,并通过筛选鉴定与硇洲族大黄鱼优异性状紧关联的分子标记关键基因或调控元件,构建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核心育种群体,为硇洲族大黄鱼优良新品选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继续繁殖扩大群体规模,加强养殖推广,争取早日实现商品化生产。

仓廪实,看深海。当前,广东正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加大力度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深远海养殖。但目前适合深远海高海况养殖的鱼类品种并不多。南海硇洲族大黄鱼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对大黄鱼养殖产业升级走向深远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有效拓展南海大黄鱼养殖空间,支撑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国鱼”养殖在广东落地开花,结出硕果。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高晓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