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个腊味三宝饭,再要个黯然销魂饭拼牛肉,都打包。”银行职员小张今夜又要加班,他像往常一样走到了园前路的创记煲仔饭,尚未入座,就已经点好了单。
员工朱大姐并不抬头,熟练的用笔在手上的纸上划上几笔,脚步匆匆地走向下一桌点餐的客人。
此时约是傍晚6时,正是创记一天最繁忙的时候,店内座无虚席。朱大姐下单、上餐,招呼着一波又一波的客人,脚步跟随着墙上时钟的秒针一同转动。
“我们坐外面吧,麻烦拿个菜牌给我们。”后面的客人看到店内已满座,便轻车熟路地打开一旁的折叠桌椅,仿佛是主顾与这家店无形之中的一种默契。
经营了11年的创记煲仔饭,已经成为韶关餐饮界的一张名片,在市区吃煲仔饭首选创记,是韶关街坊的共识。
朱大姐撕下刚写的三张单,三步并作两步穿过店内的顾客,走到厨房,把单交给煲仔饭师傅小谢。
“啪嗒”一声,接过单后小谢熟练地拧开煤气炉的开关,蓝黄色火焰瞬间将乌黑的瓦煲包围。
在这个不大的厨房内,却有着一个16个灶位的煤气炉,排成两列的灶位上整整齐齐的摆满着瓦煲。与现在追求快速而使用电炉的煲仔饭店不同,创记始终坚持用煤气灶明火制作煲仔饭,因为这样米饭才会更加焦香。为了保证出餐速度,小谢会先将泡发的米放在瓦煲之中,只要单一到,就拧开火,盖上盖,迅速开始一煲煲仔饭的制作。
“嗡嗡嗡。”在小谢拧开开关的同时,另外两个灶上的瓦煲已经开始“咆哮”,煲中的水开始沸腾,把煲盖顶起发出声响,这正是下料的信号。小谢将煲盖揭起,手中的筷子飞舞挑动,腊肠、腊肉、牛肉几样配料就已“飞”到饭面之上。
几分钟后,瓦煲停止了咆哮,煲盖上的小孔喷出米与肉的香气,小谢熟手地揭盖,往饭上铺上青菜,淋上秘制的酱油。仅用时15分钟,一煲创记煲仔饭就已经制作完成。
捧到食客面前的煲仔饭笼罩在白色的饭气之中,饭气散去,腊肉、腊肠的陈香开始飘散,而一旁作配的青菜则鲜嫩诱人。古语云饮和食德,这一煲煲仔饭中,陈香与鲜嫩共存,辅之温和养人的米饭,大抵是暗合此道了。
吃煲仔饭有讲究,先吃中间后吃周围才是正确的吃法。瓦煲受热均匀,且保温持久,所以在煲仔饭上桌时会持续发热,先吃中间后吃周围,就是要让米饭的外围继续受到瓦煲的高温加热,此时便会在米饭周围形成一层金黄的锅巴,广东人俗称“饭焦”。这块“饭焦”在笔者看来,就是煲仔饭的精华所在。用筷子戳动,“咔哒”,一块锅巴便从煲壁上剥落,沾上酱油与肉汁,米香浓郁,美味非常。
“我们出名无非是因为用料真。”朱大姐对于创记成功的秘诀有着自己的理解。她介绍,店中所用的米都是在郊区直接向农民购买的优质米,而所用的花生油也是定期向农民购买花生鲜榨的,就连用来佐餐的萝卜仔也是根据配方自己制作的,而像牛肉、猪肉、排骨等配料都是每天新鲜采购。“煲仔饭制作其实很简单,原材料好就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8时许,夜幕已完全落下,创记中还有不少食客在大快朵颐。他们有的是刚加班完的打工族,有的是刚在公园打完球的中学生,有的是慕名来探店的小情侣。虽然身份不同,但此刻面前煲仔饭所带来的一餐温饱,或许就是他们平淡知足的快乐。
【图/文】曹伟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去南方+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