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东莞两会期间,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委员热切关注教育民生,积极围绕教师队伍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学实践、校园食品安全、学校体育场馆共享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建言献策,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一起听听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声音~
市人大代表阮美好
建设儿童慢行友好街区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当前,东莞正在高质量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作为市人大代表、东城虎英小学校长,阮美好长期和儿童打交道,根据她的观察和调研,当前东莞在人口密集区域的儿童慢行友好街区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对于儿童的安全出行与舒适生活的不利因素。此次参会,她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加快推进人口密集区域建设儿童慢行友好街区。
阮美好建议,要科学合理打造慢行系统。打造畅通便捷的慢行空间,提升慢行系统的连续性。通过压缩住宅小区外围绿化带面积的方法,扩大慢行空间的宽度;新建或增设非机动车道,并通过标识或地面颜色明确区分非机动车道与行人通道。
增加道路两边的人行连接。增建人行天桥或地下隧道,增加行人通过马路的安全性与便捷性。非机动车道将沿线出入库进行零高差改造。
改善儿童安全出行环境。学校附近建设蓝白黄标线爱心斑马线、安全步道,优化校园周边步行线和人行设施,加大校园周边安全防护;增建护学风雨连廊,创造适合儿童步行的路径,提供定制公交线路,让儿童享有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学校附近路口增建动态限速设施、路口减速提醒、斑马线让行人装置,确保儿童过马路安全。
市人大代表邵焕娣
大力发掘东莞本土乡村研学资源
为更好地传承推广东莞本地区历史文化,促进最美乡村建设,感受家乡文化底蕴,带动孩子和家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桥头镇中心小学教师邵焕娣提出大力发掘东莞本土乡村研学资源,加强青少年爱家爱国教育的建议。
如何大力发掘东莞本土乡村研学资源?邵焕娣聚焦规范“研学路线”,活用“红色文化”,开创“红色项目”提出了系列建议。
邵焕娣表示,应规范“研学路线”,赋能孩子健康成长。具体而言,一是由市牵头,要求各镇街宣教文体局、妇联、文化服务中心联合村社区规范开发研学路线;二是需要整合功能场室资源,起到便民、利民的作用,发挥团委志愿者、巾帼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培养一批志愿讲解员;三是各镇规划多条好玩、好吃、有内涵、有教育意义的研学路线;四是研学路线需要开通服务热线、接待流程(拼团流程)、配套服务(接送)、成果宣传等,开发更多了解社区文化的研学路线,满足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班级说走就走的需求。
市人大代表张雪涛
完善教师培训模式
深耕教育事业多年,市人大代表、道滘镇新城小学副校长张雪涛关注到,目前,教师培训存在着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需求。在她看来,如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让培训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并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是有效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关键点之一。
对此,张雪涛建议,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力量,充分调动高校专家、教研员、一线中小学名师、名校长等教学骨干力量,促进形成立体多维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设专属教师的数字化学习教学平台,实现对优质培训资源、教学资源、个体发展资源的汇集与共享,让教师在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学科教学等不同维度上接触到优质的学习资源,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推送,满足教师个体的学习要求。
以道滘镇为例,各小学内部可发挥传统师带徒的作用,鼓励教师之间结伴,促进专业互助。
市人大代表谢佳钰
推动学校体育场馆有序开放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东莞市的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南城阳光第四小学副校长谢佳钰带来关于全市市直属学校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建议。她表示,全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较为充足,但对外开放的数量仍比较少,仅有南城街道与石排镇进行试点,绝大多数学校的优质场地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适度开放共享学校体育场地不失为社会体育场馆的有利补充。
谢佳钰建议,尽快制定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细则,推动学校体育场馆有序开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一是制定全市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实施办法,在实施办法中明确各镇街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措施的工作进度及具体落实时间,并对场馆开放时间开放对象、开放名录、开放准入制度、开放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作出具体的工作指引;二是广泛动员各镇街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组织参观学习南城街道公办学校在免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先进做法及成功经验;三是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专项经费投入;四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竞标等方式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五是推进体育场馆开放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互联网+场馆”大数据平台,加强体育场馆开放的信息化建设。
市人大代表梁焕英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是教育之本、兴教之源。关注教师健康,就是关注教育的永续发展。市人大代表、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梁焕英表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助力改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今年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梁焕英认为,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将心理健康培训和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一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教师排解心理压力。
落实多方协同机制,可以发挥社区、妇联等多方因素,密切关注家庭困难教师的需求和心理诉求,建立全市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在学校工作多年,她深知保障学校及教师合法权益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为此,她建议通过社会宣教,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树立积极认知;另一方面,建立相关调解督查机制,在教师、学校开展正当合理的教育活动产生偶发负面事件、学生负面问题、家长非合理诉求等情况时,提供支持,以切实保障学校及教师权益。
市政协常委冯妹娇
“家校医社媒”合力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处于心理健康快速发展时期,如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为进一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市政协常委、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冯妹娇在今年两会提出“家校医社媒”多方合力,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冯妹娇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是预防的关键。对于已经患病的青少年儿童,社会需要科学认识,平等对待,给予帮助和关爱,从医学角度进行专业的宣传和指导尤为重要。另外,应完善家校医社媒协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多方合力,共同守护祖国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冯妹娇建议,一是医疗卫生部门可以从医学角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作科学普及和宣传;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遵循儿童成长规律进行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完善家校医社媒协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市政协委员廖美青
加强东莞市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专兼职资源教师配备
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东莞市特殊儿童在校生有超过50%都采取随班就读形式,全市已建成及在建资源教室达116间,33个镇街均有特教班,特殊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但仍存在工作机制不健全、支持保障条件不完善、任课及指导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沙田镇第二小学校长廖美青等人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东莞市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专兼职资源教师配备的建议》。
建议指出,普通中小学设置特殊教育专职资源教师编制岗位,落实不少于一名专职资源教师的政策。东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应指导普通学校通过配备专职特教教师等方式,建设适合特殊儿童学习发展需求的融合教育环境。
制定专兼职资源教师工作职责清单,对其工作量与工作内容进行指导。资源教师工作职责包含:制定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协调疑似学生的发现、诊断、申报工作;组织特殊儿童的校内评估,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开发课程并实施、评价、总结;负责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的建章立制,完善相关配置,建立学生学籍档案和个别化档案;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与支援等服务。
同时,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随班就读教师(包括班主任和专兼职资源教师)的考核机制,科学全面评价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绩。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奖励工作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包括班主任和专兼职资源教师)给予适当倾斜。
市政协委员沈肖凤
“疏”“堵”双结合,培养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网络新业态的迅速兴起,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逐渐增大,互联网“触网”低龄化现象凸显,网络沉迷、直播乱象等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同时,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此,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东莞中学教师沈肖凤,带来了一份《关于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疏”“堵”双结合的建议》的提案。她认为,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她建议,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制度出台,为未成年人学习网络和利用网络提供保障,还要完善未成年人网络舆情保护措施,制定舆情处置预案,保护好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权益;最后完善“一套”体系,做到疏堵结合治理,继续建设拓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室,确保所有学校全覆盖,培养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来源】东莞慧教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