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文旅市场加速回暖。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大应用,为扩大文旅消费注入了新动能。据介绍,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街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剧本杀……全国范围内,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已达41类1500余种。
作为“双万”城市的东莞,如何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培育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今年东莞市两会期间,东莞市政协委员,民建东莞市委委员、金融支部主委吴洋带来了关于抢抓沉浸式文旅业态机遇、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的建议。
她建议,东莞要增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IP转化价值高、文化和科技融合紧密、对消费升级和就业增长带动性强、以沉浸式互动体验为核心的新业态,助推东莞文旅消费产业升级。
一是丰富产品供给,打造一批有莞邑风韵和竞争力的沉浸式文旅产品品牌。在沉浸式博物馆方面,东莞可通过以东莞市博物馆联盟各场馆为依托,利用AR、VR、MR等技术活化文博场景体验,结合展陈内容,开发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戏剧、沉浸式+剧本杀等强互动性文旅项目。在沉浸式水岸游上,东莞可通过以水岸联动的公共空间打造东莞水上城市客厅“夜游东江”,推出主题游船与东莞历史上留下足迹的名人NPC夜游体验,引领游客在同样的场景里体验不同的东莞故事,满足当下分层消费的市场趋势。在沉浸式交通领域,东莞可以联合交投集团推出“遇见东莞”沉浸式文旅专线,结合四张城市文化名片开发主题线路,通过沉浸式导览+文创展示+特色美食,激活消费潜力。聚焦沉浸式主题街区,东莞可以围绕东莞记忆、民盈国贸城商圈,西溪、塘尾、南社古村等融合消费体验、创意设计、莞邑文化内容,打造沉浸式场景,链接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消费场景,实现“流量”和“留量”双赢。
东莞市博物馆“三星堆跨年奇妙夜”专场活动。
二是拓宽消费场景,“以文旅经济+流量经济”模式赋能文旅消费升级新引擎。东莞可以引入抖音、小红书等直播平台,以“直播+文旅”模式通过短链化、扁平化传播,带动流量的精准变现,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宣推及文旅消费提供有效通路;唱响“文旅经济+城市营销+流量经济”模式,打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聚集,激发城市流量经济和文旅消费新活力。
三是强化产业扶持,加强对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的引导和支持。东莞可以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通过支持场景创新和应用示范,以点带面树立东莞市沉浸式文旅领域项目示范标杆;加强对沉浸式产业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引入沉浸式领域头部企业,培育沉浸式领域的高成长型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复合型高端沉浸式创意设计和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和沉浸式产业相关新兴职业的设立;支持具有行业研究、人才培养、行业交流、需求对接、内容孵化、版权交易的沉浸式综合性平台建设;在城市更新和景区改造,以及消费升级、夜间经济等领域支持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的应用和发展,打造一批以沉浸式文化展演为核心的城市型文商旅和景区型文旅商融合发展集群项目。
东莞市博物馆“大唐宝藏”沉浸式展演。
四是加大金融支撑,为东莞市文旅企业提供更多元广泛优质的融资渠道。东莞可以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工具,以专项债券对符合条件的沉浸式文旅项目进行支持,支持申报文旅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借鉴部分先行城市做法以基金管理委员会多层投决方式保证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文旅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文字】南方+记者 马新杰
【摄影】南方+记者 孙俊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