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新春,粤港澳大湾区年味日渐浓厚,不少消费新地标充分释放引力,港澳居民纷纷“北上”选购年货。从华南首家Costco开市客会员店引发全民排队热潮,到珠海鹤洲新区(筹)提出要在今年引进山姆超市、盒马鲜生等大型仓储超市,“网红”消费新热点引发关注。
2024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珠海要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启动一批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爆款”不会凭空而来,需要各个层面的创新创造。珠海两会现场,“深挖消费新热点”也成为不少政协委员的聚焦点。委员们纷纷建议,珠海应关注下沉市场的机遇,打造差异化的消费场景,提升港澳市民游客购物的新鲜感,驱动更多珠海“潮品”出圈。
珠海。
构建港澳居民消费新场景
“我经常和家人去山姆超市购物,停车场随处可见港澳单牌车,超市内有很多操着港澳口音的居民游客。”在珠海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珠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滕琛看来,珠海正充分发挥“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利好,打造消费新热点,做旺城市烟火气。
政策利好释放活力,为珠海带来火爆人气,情侣路人潮涌动,沙滩音乐派对、时尚周、帆船赛等活动精彩纷呈,夏湾夜市、山姆会员店成为消费新热点。以香洲区为例,2023年香洲区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7.2%,接待游客总人数增长227%,旅游收入增长396%。
“珠海跟港澳拥有天然的地缘纽带,应该挖掘强相关的消费‘共鸣点’,吸引更多港澳居民过夜停留。”滕琛坦言,港澳有夜间消费的习惯,而珠海在发展夜间经济上具有比较优势,需要用心打磨夜间经济业态,给予用地审批更多自由度,不断满足内地及港澳游客的需求。
他建议,珠海可以建立市、区、镇(街道)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协调推进机制、夜间经济地标和商圈动态评估机制,培育并认定若干夜市示范区,发展成网红现象。
珠海市政协委员、正大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蚁峰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在消费流量面前,珠海应该实现错位竞争,“在情侣路上就可以做很多消费新文章,比如丰富场景配套,为港澳游客提供露营、野炊等多样化的服务,提升体验新鲜感。”
珠海市政协委员、正大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蚁峰。
在政协列席嘉宾乔书志看来,珠海可利用港珠澳旅游优势,深挖千万级游客市场,打造珠海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及商业形态,如城市啤酒和特色手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面对消费新蓝海,珠海正在加紧布局落子。按照规划,鹤洲新区(筹)将做旺十字门商都、中环玖洲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推动珠海首家奥特莱斯2024年开业,争取引进山姆会员超市、盒马鲜生等大型仓储超市,带动“洪保十”片区商气人气、消费环境提质升级。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计划打造“澳门美食商贸一条街”,通过澳门美食、特色零售、文化体验、消费娱乐等形式,营造特色鲜明、具有活力、场景丰富的消费体验街区,打造独特的消费IP。
同时,珠海将深化“全域旅游区区有网红新热点”计划,联动横琴长隆,重点打造港珠澳大桥旅游、珠海太空中心、情侣路、海岛旅游等一批网红新热点。
畅通港珠澳大桥释放消费潜力
港珠澳大桥上,不少黑、黄牌车疾驰而过,驶入珠海。如今,港珠澳大桥已经架设起三地居民交心互融的“连心桥”,成为自驾往来的首选路径。
港珠澳大桥。
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桥相连的城市,珠海为香港和澳门拓展内部腹地提供转圜的张力,也成为港澳居民周末休闲短途游的好去处。数据显示,随着“经珠港飞”“港珠澳大桥游”顺利落地实施,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单日通关车辆首次突破1.7万辆次,单日出入境客流量突破11.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珠海要吸引更多港澳居民来此消费,畅通港珠澳大桥是必不可少的。”蚁峰认为,珠海和澳门一衣带水,常态化的交流互动已经非常通畅,而珠海要融入香港居民的“生活半径”,需要进一步增强港珠澳大桥的辐射力,优化大桥相关配套,强化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虹吸力。
建议调整港珠澳大桥的通行费用,实行月票、年票制度,降低往来旅客通行成本;开放更多通关口岸给澳门单牌车通关,优化港珠澳大桥通关标识,实现车辆分流;逢节假日增开双向通关通道,提高通行效率,并做好过关人流指引,防止旅客因横穿车道造成事故……在分组讨论现场,港珠澳大桥成为政协委员、列席嘉宾的关注焦点,委员、嘉宾纷纷为释放大桥对珠海城市消费的牵引力建言。
珠海市政协委员、中信银行(国际)澳门分行副行长陈一平。
围绕港珠澳大桥,珠海还可以打造更多消费场景。在珠海市政协委员、中信银行(国际)澳门分行副行长陈一平看来,珠海可以高水平利用好珠海口岸人工岛的商业性配套用地,以跨境客流为核心服务对象,以跨境旅游、购物及相关服务业为主要功能,适当发展展示贸易等业态。探索3天或7天免签证跨境旅游、游艇跨境自由行、“一岛一度假村”等跨境海洋旅游模式,将珠海培育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度假旅游目的地。
锚定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珠海正深挖消费新热点,找寻消费市场提质扩容的“流量密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采写】南方+记者 黄天儒
【摄影】南方+记者 钱文攀
【统筹】蒋欣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