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上午,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23年,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13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1项,开展执法检查5项、专题询问2项、专题调研5项、重点建议督办6项、工作调研14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1人次。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过去一年,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
坚持把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法治保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制定和修改5部涉合作区法规:审议通过澳门医疗人员在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澳门药学技术人员在合作区药品零售单位执业备案管理规定;将港澳建筑、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新区执业的两部规定修改为合作区法规;出台反走私综合治理条例,围绕合作区反走私法治需求设立专章。
贯彻落实省委“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要求,加强产业发展法治保障:审议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赋能高新区“一区多园”全域高质量发展;出台审计条例,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制定律师执业条例,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修改土地管理条例,推动全面加强土地管理。
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市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立法形式,出台加强住宅小区治理若干规定,推动解决住宅小区治理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出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保障公众健康,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紧扣中心工作开展监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13”思路举措落地落实。
聚焦高质量发展,创建“四上四下四反馈”预算审查制度;扎实开展提前介入预算草案编制监督,连续两年引入第三方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开展审计整改报告审前专题询问;开展产学研类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情况、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监督;开展优化珠海市营商环境的决定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5.0产业新空间建设管理使用、技能人才发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安全情况等开展专题调研。
聚焦“百千万工程”实施,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情况、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听取审议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开展“年鱼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发展情况、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情况调研。
聚焦绿美珠海生态建设,连续8年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台风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开展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情况调研。
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跟踪督办市十件民生实事;围绕老旧小区品质提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询问;检查停车场建设管理专题询问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出租屋管理条例,省、市文明行为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开展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和教学质量、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监督;听取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调研。
聚焦法治珠海建设,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开展安全生产“一法两条例”、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规定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听取审议规范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发包与承包行为若干规定实施情况的报告,市检察院关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报告,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情况的报告,市检察院关于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情况的报告;对21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协助市委对5件党内规范性文件作合法性审查。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过去一年,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代表主体地位,全力支持和服务代表依法履职。
强化代表履职服务保障。组织代表364人次开展“线上”“线下”履职培训;在全市开展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组织全市五级人大代表2998人次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联系群众6790人次,推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84件。
拓展代表履职渠道。邀请代表44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推动办理代表反映的意见建议89件;在全市各级人大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相约周二”接待人民群众活动,联系群众8115人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702件;支持有条件的联络站开通“代表直播间”、推出“智慧人大”小程序;支持鼓励往届人大代表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代表议案建议督办。对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进行全过程闭环督导,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169件建议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听取审议教育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推动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50所,新增各类公办学位41481个。
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将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稳中求进推动珠海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贡献人大力量。
南方+记者 张紫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