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生物质电厂—微藻固碳—资源化利用”负碳经济新模式落地湛江

南方+ 记者

在生物质电厂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生物质锅炉尾部烟气,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开发建设2000平方米微藻养殖基地,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100吨,实现二氧化碳的负排放。同时开发出生产饲料、土壤改良、水产养殖、黑臭水体整治以及藻类食品产业链等丰富的应用场景……

日前记者获悉,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成立广东能源集团CCUS研究中心微藻固碳技术研究基地,开创了国内首个“生物质电厂—微藻固碳—资源化利用”的负碳经济新模式。属于典型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为解决电厂碳减排的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样板,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据了解,通过研究发现,微藻的光合效率高,远高于陆生植物。微藻每天生物质增长量1-3倍,生长速率极快。1吨藻约能固定1.83吨二氧化碳。同时微藻还具有净化废气废水和改良土壤能力的作用。生物质电厂原始烟气成分复杂,SO2、CO、NOx等常态大气污染物参数波动较大。公司联合广东能源集团研究院对栅藻、小球藻和螺旋藻等常见藻种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养育,既要满足耐高温和耐脏污特点,又要具备固碳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反复多轮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栅藻作为生物质电厂微藻基地的养育品种。

根据广东自身的天气光照特点,该公司研发了立柱式光合作用反应器。每亩微藻产量和固碳量达到传统跑道池反应器的5-10倍,占地面积节约90%。反应器内藻液不与大气开放接触,隔绝了灰尘及大气污染物,有利于藻液保持清洁,同时避免轮虫等生物入侵,有利于提高生物质固碳产量。立柱封闭式反应器改善了藻液的受光条件,提高了垂直高度上的空间利用效率,解决了传统跑道池反应器的藻液深度受到微藻密度较高时透光性差的限制。二氧化碳与藻液的混合传质大大增强,二氧化碳利用率效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藻粉产量高。

微藻作为优良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媒介,能有效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生物质电厂复杂的烟气成分,国内尚未有养殖微藻的先例。公司克服了湛江区域高温天气的难点,选育了适应能力强的优良藻种,研发了高密度的养殖单元,打造了规模化高效低成本的微藻固定电厂原始烟气二氧化碳技术工艺体系,是未来电力行业烟气利用的先行者。

此外,固碳微藻富含高活性成分。根据测算,其中藻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可达到50%左右,在饲料行业可以替代国外进口的鱼粉等原材料,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未来可打造千吨级的微藻养殖基地,丰富产业链结构,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该微藻固碳基地占地2000平方米,每天约产生藻粉5千克,属于实验室规模,暂不具备向市场稳定输送藻粉的能力,用于固碳后端产业科研工作。谋划打造更大规模的微藻养殖基地,形成常态化固碳产品收割机制,提升全产业链固碳市场的运作能力。

南方+记者 陈思亮

编辑 李怡茜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