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企业,逐浪东南亚数字基建|出海新机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等到市场都已建好了,再去就太晚了!”这两年来,万国数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海外,考察当地市场。

作为数据中心运营商和服务商,万国数据先后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入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数字出海

东南亚数据中心建设浪潮的兴起,源于该地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丰富,并由此带来巨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

数据中心也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黄伟观察,从数据中心行业来看,中国公司最早的出海,是“Follow中国企业”出海,是因为中国公司在出海。

而随着全球AI大爆发,不仅中国公司出海需求很旺,海外公司、海外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推动AI算力等数字新基建。

“出海比拼的是整个产品的交付和长期运营,以及全栈式能力。在产品的标准化、预制化交付、智能化运营等领域如果没足够积累,出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黄伟说,在国内就要形成足够的竞争力才有资格去海外,一些公司出海就遭遇水土不服,策略、产品可能不适合,所以在出海前应该明确自身的现状、定位与优势。

万国数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

万国数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

全新挑战

出海背后,还面临多重挑战,黄伟总结,一是人才的挑战,二是各地政策环境的不同。

他注意到,如果说今天只是中国的业务往外延伸,不做本地和跨国企业的生意还好一点,因为基本上跟着客户出海,难度不会那么大,客户沟通也方便,商业流程都清楚,信任也是有基础的。比如说万国数据和一些头部互联网客户出海,决策者、管理者和国内都一样,理论上这是把外面当作一个新的城市去看。

而一旦要做全世界生意,跨国企业对商业流程、产品看法、沟通方式,和国内还有很大的鸿沟。黄伟说,不仅自己团队要适应这些全球企业,还要在海外雇佣很多本地员工,这就涉及团队文化融合、语言融合的问题。

“比如说,IDC方舱这一提法对我们来说就是脱口而出,但是他们会问,方舱是什么?大家的工作语言都不一样。”黄伟说,谁能最快、最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谁就能够在外面站得住脚。

随着海外快速扩张,黄伟倍感压力的是人才。“你很难把一个马来西亚员工直接调到日本,人才多元,但是每个国家又有自己的差异性。”黄伟说,这与中国的市场情况不同,大家用的语言是一样的,一张合同可以覆盖所有的城市,但出海则每个国家情况不一样。

商业模式也不一样。黄伟说,过去国内互联网“卷”是为了获得规模,等市场“起风了”再寻求盈利。但海外大部分企业还是比较注意商业风险。尤其是重资产行业,国外相对来说偏保守,发展速度会放慢一些,“国外这一领域的企业可能更多情况下仍然在遵循着传统的商业模式,从最初就非常重视利润的表现。”

以新加坡为例,当地数据中心用能指标审批严格,供需严重不平衡,数据中心的服务价格较高,可能是全球最好的一个市场,回报期很可观,但建设成本也蛮高的。而马来西亚、印尼等新兴市场国家,能源不是问题,但需求才刚刚开始,回报周期比较长。

寻求绿电

作为未来技术储备,万国数据也在强化绿电占比。黄伟说,一般来看,绿电占比要看国家电网的安排,电网里面跑的绿电占比高,企业使用绿电的比例自然提高。但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采取绿证对冲、探索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等方式,比如万国数据和韩国的SK ecoplant做氢能发电。

目前,氢能转化为电的技术效率还比较低,氢发电的成本要高出50%甚至是70%-80%。尽管成本目前还比较高,但未来氢的价格会不断下降。

黄伟说,韩国SK ecoplant技术比较领先,我们可以选择先在新加坡试点。新加坡政府也很鼓励使用氢能,“他们觉得你的技术是可行的才会批准你建数据中心,并且也在考虑发布一些鼓励发展绿色数据中心的激励政策”。

黄伟最后预计,数据中心行业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这是因为中国很多AI需求没有被填满,随着大模型、多模态的训练增多,中国很多大厂商“All in AI”,由此也牵动了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还有则是因为芯片不足,国外芯片的输入还存在不确定性,更多要盯国内的芯片替代。

目前,万国数据也在和壁仞科技等合作,推动国产芯片服务算力行业。在黄伟看来,国内芯片当前的迭代和进步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语,相信随着产业的愈加成熟,以及使用客户数量和规模的递增,也将更好地发挥价值。

南方+记者 郜小平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