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肇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肇庆市市长许晓雄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2023年工作经验,部署2024年工作安排。
1月31日,肇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梦丹 摄
从报告中可看出,如今的肇庆视野思路更加清晰、战略叠加更加深厚、产业导向更加鲜明、项目势能更加充盈、生态优势更加彰显,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肇庆新篇章。
报告有哪些重点内容?南方+总结出七个看点,带您全面读懂报告。
1、看“九九”融湾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肇庆只有坚定不移向东看、向东赶,才能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2023年,肇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实施“九九”融湾行动。端州、鼎湖、高要、四会已纳入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共同打造“一核两极四轴”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2024年,肇庆将深入推进“九九”融湾行动,做实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大文章。
加快打造外联内畅立体交通网络。全力配合推进广湛、珠肇、深南高铁建设,抓好肇顺南城际、柳广铁路前期工作;大力织密公路网,加快建设肇明高速、广昆高速改扩建工程,全力配合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谋划机场大道等快速公路。
加强平台对接和服务联通。积极对接横琴融入珠澳中医药产业链,加强与南沙港口、新能源汽车等合作,大力引入前海金融、河套创新等资源;加快谋划以肇庆新区为主体建设粤港澳(肇庆)特色合作区,打造引导港澳创新资源来肇转移转化有效平台。
全面融入广州都市圈。协同加快广佛肇发展轴建设,统筹东部板块产城融合、站城融合,加快一体化发展,依托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谋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等载体提质发展,主动承接广佛优质资源要素外溢和非核心城市功能疏解。
增强双向开放纵深。充分发挥中国(肇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平台和龙头电商集聚优势,推动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打造跨境电商集聚区;办好肇庆全球招商大会等品牌活动,引进一批优质外资项目,持续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乡贤文章。
2、看“头号工程”
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部署实施一年多来,肇庆以头号工程的决心和力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在全省率先成立实体运作的工程指挥部,制定“1+3+N”政策,向县下放市级事权63项,向镇下放县级事权349项,建立镇(街)监测评价机制,大力实施“九大行动”,着力树典型、争示范,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统筹强县促镇带村发展开局良好。
肇庆将2024年定为“百千万工程”典型突破年,聚焦“三年初见成效”全方位加力提速。
大力推动典型培育扩面提质。统筹抓好典型扩面、全面发展、见行见效、出新出彩,全面实施县镇村创先、进位、消薄行动。构建典型镇村“343”发展格局,推动全市30%左右的镇村按省级典型镇村标准达标创先,40%左右的镇村按“富、净、绿、美、强、治”要求争先进位,30%左右的镇村对标创先标杆镇村逐步消薄,一体推进典型镇村卫生、文明、森林、乡村治理、法治的联创共建工作。
在县域层面,以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分类施策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大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深化广肇产业协作,建立健全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联合招商的协作机制,谋划推进对口协作“反向飞地”。
在镇域层面,深化乡镇“强专特”分类创建,着力打造一批工业示范镇、农业特色镇、商贸现代镇、文旅特色镇等,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为县域副中心和小城市。
在村级层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巩固深化“美丽肇庆·美好家园”行动成果,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培育更多年收入达5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3、看产业动能
工业投资增长20.2%、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用电量、工业税收分别增长9%、47.7%,入选赛迪榜2023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根据报告,2023年肇庆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恢复性增长背后,是工业生产的企稳回升,是产业集群的强链蓄能,是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
新的一年,肇庆提出,积极对接千亿级链主、嵌入广东万亿级集群,加快构建肇庆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是肇庆推动新型工业化重要一步。肇庆将引导支持本地汽配企业融入比亚迪、广汽、小鹏等供应链体系,加快共建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终端延伸,推动特色传统产业集群提质增效,谋划打造食品饮料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工程和骨干企业倍增计划。
肇庆将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手抓、两手硬”,推动工业投资超千亿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强化亩均约束和产业链导向相结合,东部板块重点招引新兴产业和链主型、科创型项目,西部板块重点招引特色产业和强基型、生态型项目。把增资扩产作为最有效的招商引资,引导企业向智慧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新增3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2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和更多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大平台“蓄力飞”,大项目“加速跑”。肇庆将大力提升肇庆高新区工业科技新城建设水平,推动肇庆新区做大做强生态科技产业园、临港产业园、西江高新区等载体,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万亩千亿”大平台建设,对标国家高新区标准建设市管起步区,发挥电子科创产业基金和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加快通用厂房、路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新增征地6000亩,新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超100个。
4、看创新活力
城市高速发展的动力源自改革、源自创新。报告指出,肇庆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改革破题开路,持续激活内生动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肇庆将积极对接大湾区创新链,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辐射,推动关键技术在广深攻关、产业化在肇庆落地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积极推进西江实验室建设和风华高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规划建设肇庆科教走廊,加快打造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
肇庆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国家民营经济31条、省30条政策,增强各级涉企政策措施科学性规范性协同性,全面实施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实行测绘事项“多测合一”“交地即发证”等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服务,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优化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闭环办理机制,建立“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肇庆将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继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和压舱石作用。优化国有资本投向,组建肇庆国资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以更大力度布局现代农业和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增强国有企业对能源、港口、交通服务、供排水等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保障功能。
肇庆将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等方面赋予县级更大职权。推进镇(街)体制改革,优化完善镇(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以“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典型镇为重点推进扩面提质,统筹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整治和利用,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乡村土地空间格局。
5、看投资消费
打好抓投资促消费组合拳,市场才能激发新活力。报告提出,突出扩内需增动力,推动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坚持把促消费、抓投资作为稳大盘、增后劲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2024年,肇庆将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强项目统筹,持续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比重,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提升投资的综合效益。实施“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专项行动,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优质要素集成供给,今年安排市重点项目388项,年度计划投资554.7亿元。
肇庆将全力激发商贸消费潜能。主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融入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格局,着力培育壮大商贸流通骨干企业,支持商贸总部经济、连锁企业发展,巩固扩大电商平台聚集优势。搭建好肇货产销对接平台,打好以旧换新、直播带货等促销组合拳,实施城乡居民放心消费行动,加力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
肇庆作为文旅名城,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文旅体领域改革创新和投资力度,深化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和业态创新,积极盘活肇庆新区砚阳湖、德庆盘龙峡等景区资源,着力推进在建主题公园项目,加快宋城骑楼街、岳山温泉等项目建设,推动西江沿岸旅游观光带开发。经一步擦亮“肇府人家”民宿品牌,大力发展乡村研学等农文旅新业态。
6、看绿美建设
1974年,肇庆怀集岳山林场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万名青年率先走进荒山,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广东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序幕。
2023年,肇庆树立“岳山造林”光荣传统鲜明标识,绿美生态建设开启新篇,深入实施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植树造林、爱绿护绿在肇庆大地蔚然成风。
报告提出,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全面提高城乡绿化水平,筑牢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
聚焦绿美肇庆建设“六大行动”“十大愿景”,肇庆将加快构建“一核二区三网四屏”生态格局。坚持“增量添绿”,突出“山上山下”一体规划、种管养闭环推进,科学合理选择树种,分期分步科学有序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开展林分优化提升13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全域启动国家森林县城创建,大力实施“一村千树、一圩千树”行动。
肇庆还将积极打造低碳城市,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创新做好节能减排降碳,推动肇庆高新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打造大湾区“双碳”示范区,积极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工厂”。高质量建设大湾区(肇庆)绿色能源基地,有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统筹全市绿电资源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降耗升级、绿色发展,谋划推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治理融合发展。
7、看民生福祉
求学、求医、求职……说起来都是民生小事,但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大事。报告指出,2023年肇庆全市财政投入民生类支出322.91亿元,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高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92.7%、96%;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3所、公办幼儿园9所,分别新增学位3.52万个、2325个;中山三院肇庆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要人民医院新院等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肇庆正大国健康复医院等11个项目建成使用。
2024年,肇庆将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入实施“稳就业20条”措施,持续擦亮“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招牌,推进省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与评价标准化试点,实现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
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肇庆将深入实施教育事业振兴行动,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巩固落实“双减”成果,优化整合教学点50个以上,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创建,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学校建设。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市技师学院“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
此外,肇庆还将实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推动实施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设等25个卫生健康事业振兴重点项目,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医院,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达到12个、100个。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医师下乡”工程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南方+记者 施亮
通讯员 胡玉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