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城街道的下桥水果批发市场,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水果集散地,也是中国十大水果批发市场之一。由于交易量大,各类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加。
2021年至今,东莞第一法院东城法庭受理涉及下桥水果批发市场的各类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就多达151宗,而且呈上升态势。
那么,下桥水果批发市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买卖合同纠纷,症结究竟在哪里?又如何去破解呢?
案例回顾
蒋先生是下桥水果批发市场经营户,有两名买家分别拖欠他26920元和50880元货款,蒋先生跟对方反复沟通协商,但对方一直没有还清,无奈之下只能将两名买家告上法庭。
从蒋先生提供的证据看,只有微信聊天记录、微信转账,手写欠条等内容,并没有任何正式合同。蒋先生说,他已经在下桥水果批发市场做了十多年生意,一直都是先发货、后收款,从来没有签订过正式的书面买卖合同。
而这种做法,也给法院法官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对事实认定方面加大了难度,蒋先生的诉讼风险也随之增大很多。
记者在下桥水果批发市场走访时发现,目前大部分交易都是采用“先提货,后付款”的方式进行,因为交货和收款有时间差,加上很少签订书面买卖合同,所以买家跑单“走佬”、拖欠货款的状况时有发生。
有部分商家表示,因为打官司会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加上一些买家用了虚假身份难以寻找,或故意转移财产,法院执行难等原因,遇到买家欠款“走佬”的情况,他们很多时候只能自认倒霉。
东城法庭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间,共受理涉下桥水果批发市场的案件160宗,其中95%以上是买卖合同纠纷,5%左右是因拖欠水果货款而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
承办法官在审理这些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案件普遍存在当事人交易不规范、无存证习惯、举证困难、证据简单薄弱等问题,导致权利人、债权人到法院起诉时有可能会因为证据不足而增大诉讼风险。
有水果批发商表示,这种状况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之久,他们之所以愿意采取先发货、后收款这种赊账式的交易方式,也是不得已为之,这跟水果难保存,价格起伏大等特定因素有很大关系。
“法治体检”进市场
针对这种情况,东莞第一法院东城法庭在东城街道下桥社区企业办会议室,开展了一场“法治体检”进市场活动。
活动中,法官许书琴向市场管理方企业代表、商户代表进行了普法宣讲,内容包括如何使用规范地使用交易单据、市场交易主体如何避免纠纷、交易过程中如何规范存证等等,同时还给商户提供了规范的出货单、对账单标准模板,十分具有实用性和普惠性。
宣讲结束后,工作人员现场派发了由法庭印制的《买卖合同风险防范提示手册》,并向下桥股份经济合作社提出了相关的司法建议,主要是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水果市场的营商环境,更好地履行经济联合社的属地管理职能,引导市场交易主体使用规范的交易单据,提高存证意识,提高交易风险防范意识,通过行业协会、人民调解、诉前调解、支付令等非诉的方式解决交易的纠纷。
除了通过普法宣传让商户们更好地规避风险之外,也有部分商户尝试用其他办法规避或解决可能会出现的纠纷。
在下桥水果批发市场经营了十多年的张先生之前也曾经因为客户欠账跑路而出现损失,为此就改变了经营模式以及目标客户群,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为主要交易手段。
有商户表示,“先提货、后付款”这种所谓的“市场行规”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商户个体力量薄弱、缺乏话语权所导致,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交易,买家就会选择其他商户,所以仅依靠单个商户的力量很难改变这种现状,建议政府部门牵头成立行业协会,以报团取暖的方式解决目前困境。
下桥社区相关负责人坦言,之前对于商户的经营方式无法更深入地介入,商户出现矛盾纠纷,如果反映到社区,社区也会组织调解,但属于被动式管理和处理。现在对于商户提出组建行业协会的建议,社区已经进行了深入调研,由商务及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成立水果行业协会,希望化被动为主动,切实改善下桥水果批发市场的营商环境。
东城法庭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城法庭辖区范围内除了下桥水果批发市场之外,还有多家建材、五金等大型专业市场,这次活动形成的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市场,使交易行为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高质量发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