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向上突围,向前闯关

南方+ 记者

寒冬凛冽,下雪总能“刷爆”广东人的朋友圈。被网友称为“小透明”的韶关,总会在冬日“出圈”一次。

立春将至,在钢花璀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项目现场,老工业城市“二次创业”的朝气,驱散冬日的寒冷。

粤北山区里的“小透明”,需要更“亮眼”的成绩

面对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期许,韶关的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突围攻坚齐向上,闯关夺隘勇向前。1月30日,2024韶关两会发出动员令:以“百千万工程”牵引高质量发展,吹响“六大攻坚”行动的号角

老工业城市焕新蝶变,重振当年荣光,这也是336万韶关市民共同的期盼。

强县促镇带村再造新韶关

“百千万工程”对韶关而言,重如千钧。

做厚县域、镇域家底,事关城市未来。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唯有解决县镇村产业短板,方能从根上改变发展面貌。

2023年,韶关在全省率先组建实体化指挥架构,全面动员、全员上阵,以“头号工程”的力度迅速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

韶关集约高效建设县域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6”平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8个、投资额154亿元;6个特色产业园区实现新签约项目85个、签约额205亿元,推动县域新动工产业项目627个、增长121%……提升平台承载能力为抓手,“金窝窝”引来一批“金凤凰”。

强镇富村公司分红仪式

“苏拱村,14.24万元!界滩村,11.96万元……”近期,韶关多地强镇富村公司股东分红大会召开,村(居)代表喜气洋洋地领红利的场面持续“刷屏”。

为破解镇村经济发展小散弱难题,韶关把经济最薄弱的镇村推向市场。向内,强壮发展“筋骨”;向外,“下海”拥抱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业、特色民宿产业,强镇富村公司、乡村振兴车间运营成效显著,带动全市1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10万元、平均达40万元。

为培育更多“种子选手”,韶关高质量开展1个典型县、10个典型镇和60个典型村建设规划编制,让“百千万工程”的热度燃遍全市。

抓城镇建设、抓乡村振兴、抓城乡融合工作热潮“点亮”韶关版图,全市10个县(市、区)、105个乡镇(街道)、1448个村(社区)“星月齐辉”。

“百千万工程”开局之年,韶关各地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进的发展态势,争先进位氛围愈发浓厚。

需要正视的是,大部分园区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金融和资金支持不足,县域经济仍缺优质的龙头产业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镇村风貌存在短板……

小河有水大河满。“百千万工程”的历史性机遇下,“县域富市”战略,将开创韶关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乘风而起打造产业“新动能”

挺起产业“脊梁”,韶关有“以进促稳”的信心和底气。

看一组数据:2023年,韶关新签约招商项目1284个、增长271%。其中,制造业项目456个、合同投资额689亿元。这是韶关坚持制造业当家带来的突破性成果。

重塑产业荣光,关键在于新兴产业加速聚集——一批批优质项目投下“信心票”。投资超百亿元的太湖能谷和投资超20亿元的松峰动力电池、海得储能电站、上海德衡等一批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加快发展。

韶关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大数据产业“异军突起”。省政府工作报告再点名:“加快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单列,重点强调。

华韶数据谷

“新动能”在发力。吸引奇安信、鹏城实验室、共济科技、中软国际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成功申报成为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一批头部大数据企业“抢滩”布局,让粤北山城成为信息产业的“焦点之城”。

“老支柱”的强韧,同样值得关注。事实上,当下韶关传统产业占比大,相比“老支柱”,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工业强市,是传统产业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风口。“华南重工业基地”的底蕴,则是韶关发力装备制造业的最大底气。

当春运拉开序幕,正式运营不久的广州白云站“忙”了起来。鲜为人知的是,在白云站建设中,中南钢铁累计供应3.8万吨建材,占全站建筑用钢材的73%。

中南钢铁

坐拥高端优特钢生产基地,韶关在发展制造业上拥有巨大优势。中南钢铁年产特钢87.9万吨、增长64.7%;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12个项目被列为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蹄疾步稳。

转型之效,非一蹴而就,一旦破冰,就能起势。当下,“老支柱”产业升级的路径已明确,越来越多的“新动能”加速培育、其势已成。

这是韶关转型发展最关键的时刻,锚定“工业强市”的突围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韶关将迎来产业腾飞的荣光。

“增绿”“添金”阔步向前

坐拥鸟兽林木,青绿独领风骚,韶关有着“地球同纬度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绿洲”美誉。

74.52%,这是韶关的森林覆盖率。黛色山川,林木葳蕤,意味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韶阳楼

如何护好这一脉青山、一泓碧水,考验着执政者的能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摘得“金字招牌”的背后,是韶关以绿起笔,以美着色的厚积薄发。

高标准新建11个绿美广东示范点,超额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64万亩;连续三年获省水土保持考核优秀等次,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成为全国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傲人的成绩,厚植了绿色底色,擦亮了生态名片。

很难想象,在仁化董塘镇的尾矿库上,三米高的香蒲草下,原是寸草不生的黑灰龟裂地面。9年前,富含重金属和强酸性水的尾砂沉淀库内,让这里尽是荒芜。旷日持久的生态修复后,这里植被再次茂密,动物重新出没。

从“黑”变“绿”,老工业城市发展路上,过去的生态“疤痕”已被抚平。

由“绿”到“金”,实施“生态立市”的韶关,更要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十四年前,浈江区友丰油茶基地还是一片远近闻名的“秃头山”。今日,起伏的丘陵层峦叠翠,油茶树点缀着群山,涵养着水土。点“绿”成“金”,这片油茶的蓬勃路也是特色林经济的发展路,韶关全年实现林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值270亿元

作为广东2022年唯一地市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韶关建好森林碳库,实施林业碳汇“以减代增”,“增绿”又“添金”,创新开发绿色金融模式。

但这远远不够。对比其他城市,深圳盐田率先开展城市GEP核算后,又落地实施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改革;湛江组织编制的《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成为全国首个蓝碳方法学;汕尾陆河积极参与林业碳普惠交易项目,以县为单位组团“卖空气”……

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路径要拓宽,韶关要大开“脑洞”。突破原有经济学视角下的常规模式,破除林业碳汇发展困境,才能构建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公众共同参与的格局。

生态立市,是韶关这座老牌工业城市的契机。积厚成势,才能在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韶关路径上阔步前行。

【策划/统筹】蒋才虎 谢辉 叶志强

【文字】范永敬 叶志强

编辑 曹伟峰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