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三高四新”问世背后:一个经济强区的奋斗史

南方+ 记者

1

文 | 孙景锋

推进“百千万工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南海迈出重要一步。近日,在“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南海宣布,把高水平农业纳入其中,形成“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为南海现代产业体系补上现代农业这块重要拼图。

作为制造强区,南海把高水平农业与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并列,纳入主导产业,放眼全国经济强区也极为少见。随着高水平农业被提到新的发展高度,南海也将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丰富南海现代产业体系内涵。

这是一次理念上的重要突破,表明了南海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决心,更体现了南海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担当。

南海率先把高水平农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 梁平 摄

南海率先把高水平农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 梁平 摄

1

从2018年说起

要理解现代产业体系对南海的意义,需要在南海的工业化进程中寻找答案。

“两高四新”的提出,是南海对自身产业价值观的一次重塑。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在集体土地上率先推动工业化进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内衣、鞋业、五金、陶瓷、铝材、照明、家居等基础性产业迅速集聚壮大,奠定了南海的制造业根基。

随着时间推移,南海传统发展模式触摸到了“天花板”,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产业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等弊端突显。概而言之,就是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

南海意识到,需要把创新作为主动力,构建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产业格局。

2015年,佛山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两年后,《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粤港澳三地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愿景首次公开。立足大湾区,南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塑产业竞争力,底气更足。

2018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节点上,南海首次提出构建“两高三新”现代产业体系,即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并面向全球开展大招商。2019年,南海在“三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提出“两高四新”体系。

这是南海产业价值观的深度重塑,南海上上下下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培育产业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理念、新焦点、新抓手,开启了一个全国经济强区的全新征程。

1

让制造业更加年轻

近年来,佛山市委多次强调,防范掉进“老工业基地”的陷阱,构建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保持制造业基业长青。

实际上,这就是2018年来南海“两高三新”“两高四新”体系的真正出发点。

发展“四新”产业,不是凌空蹈虚。这些产业在南海均有一定的基础,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结合度高。如新能源产业,前期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南海成熟的汽车产业高度结合;新材料产业同样有良好基础,纺织、医卫用无纺布是南海西樵、九江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此背景下,“两高四新”在提出之初就被寄予厚望,要成为撑起南海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愿景很好,但这些产业同时也是各地竞相布局的产业新方向,南海以传统产业起家,又要如何脱颖而出?

回看这些年的历程,“两高四新”的成功发展,有几个关键。

首先就是坚持长期主义。2018年以来,南海把这个产业蓝图定好,就没有大的变化、折腾,而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纵观过去十年,在佛山五区中,“两高四新”是官方语境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需要长期坚持,而南海坚持到了如今。

围绕“两高四新”,南海做好各种要素支撑,其中最有力的王牌是土地。几年来,为了保障“两高四新”产业发展用地,南海改变了以往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强化顶层设计和政府统筹,划定1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持续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把七成连片土地交到实业家手中,连续两年供应产业用地超6000亩,努力突破“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的局限。

另一张“王牌”是科技。针对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局限,南海大力推动科创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区拥有各类科创平台24个,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2023年以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清华材料院、佛山广工大研究院、广东中科微纳院等为代表的全区科创平台服务企业6868家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在战新产业引育的过程中,南海为人才团队创造出越来越多施展才干的机会,吸引越来越多人才扎根南海发展。截至目前,南海人才总量超60万人,汇聚中外院士及项目32个、国家高层次人才88名、省市区创新创业团队315个;培育技能人才28.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18.9万人。

南海大力推动科创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图为季华实验室 戴嘉信 摄

南海大力推动科创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图为季华实验室 戴嘉信 摄

随着土地、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重新集聚和优化配置,“两高四新”在南海茁壮成长,直至今天。

1

实现结构之变

如果没有对“两高四新”的坚守,很难想象南海能取得这样的成绩——2023年,南海引进1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21个,签约投资总额1102.27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当中大部分属于“两高四新”产业项目。

“两高四新”产业成为南海经济重要增长极。图为机器人独角兽企业非夕科技应用场景。非夕科技供图

“两高四新”产业成为南海经济重要增长极。图为机器人独角兽企业非夕科技应用场景。非夕科技供图

“两高四新”产业的发展,推动南海产业结构发展了根本性扭转。在“两高四新”产业体系建设开始前的2017年,南海工业经济增长主要归功于优势传统工业增长11.7%,而高技术制造业仅增长4.6%,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税额占全部制造业的权重在10%以下。到了2022年,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已突破千亿,占GDP比重历史性地达到近40%,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中,新兴产业的集聚正加速形成产业生态,成长为南海新的产业名片,氢能产业正是这样的典型。2009年,南海引进广顺项目,进军氢能产业,彼时国内发展氢能产业的地区寥寥无几,很多人对氢能还完全不理解。没有多少项目、没有什么配套、没有技术源头,南海的做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导入资源,用足够的战略耐心换取产业成长空间。如今,南海以丹灶仙湖氢谷为主核心,汇集了超130家氢能企业及机构,产业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丹灶也提出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全链第一镇”。

南海经济的规模之变、质量之变也随之发生。2017年,南海GDP为2692亿元;到了2023年,南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0.50亿元,并交出了“4321”的成绩单:即工业投资超4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突破3%,全区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超2200亿元,产业投资项目签约总额超1100亿元,多项经济指标位列五区第一,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南海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950家,目前南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4150家,是原来的4倍多,连续9年保持全市第一。

从2018年首次提出至今,南海深耕“两高四新”产业已有5个年头,南海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1

为“百千万工程”而来

时间来到2024年,在“两高四新”基础上,南海为什么要把高水平农业纳入这个体系?从根本上看,这是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并就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进行了部署。

对于经济体量达数千亿之巨的南海来说,农业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并不大,2023年南海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76亿元,只占第二产业的3.2%,第三产业的4%。

但另一方面。南海虽然城镇化率很高、工业非常发达,但也不可能到处建城市、人人干工业、到处建园区。因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既是“百千万工程”赋予的任务,也是一个城市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的应有格局。农村靠什么产业发展、靠什么创造就业、靠什么集聚人口?从土地属性、自然条件等条件出发,发展高水平农业是一个关键。没有高水平农业,南海推进“百千万工程”就难以实现理想的目标。

从全国看,很多地方都重视现代农业,但南海作为一个全国百强区亚军,把农业列入区域经济聚焦的主导产业来发展,这种做法在全国各地的经济强区中非常少见。

发展高水平农业,南海确实有强大的基础。南海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区、淡水鱼苗繁育中心、淡水鱼加工流通中心,拥有全省第一个淡水鱼国家级产业园,全年鱼苗年产量超1900亿尾,占全国的1/7,是南鱼北运主供区,日均北运量占全省50%;南海是全国蝴蝶兰四大集散地之一,年生产销售蝴蝶兰超5000多万株;南海还是重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产业链企业近1500家,位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

可以预见,随着南海把推动高水平农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南海现代农业发展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这将是南海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4年,“三高四新”的时间开始了。

新的产业故事将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一个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发展更加优质均衡的南海也将更让人向往。

1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