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也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各民族同胞、海外侨胞沟通感情的纽带。2024年的春节开启8天长假模式,在这个加长版的春节里,大家也许回乡下与父母亲戚团圆,也许宅家欢天喜地与朋友聚会,也许背上背包去旅行,感受各地不同的春节民俗……小编则为大家推荐一批适合春节随身阅读的好书,送上一份雅致的文化年货!
欢迎您在文章末尾扫码加入“南方⁺鮀城悦读”交流群,在朋友圈转发本书单,并截图发群,您将有机会获赠本书单内推荐的新书。
春节寻“根”
“季节有些像是一座浮桥,从这边走到彼岸去,冬尽春来,旧年死了,新年才生……”(周作人)春节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到大非常熟悉和重视的节日,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春节的民俗正在逐渐凋零,这也是我们感觉年味儿似乎越来越稀薄的原因,原来最熟悉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陌生,此时“寻根”春节民俗就显得意义非凡了。
娄子匡的《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新年风俗志》◎
娄子匡著
台海出版社(领读文化)2023年11月版
《新年风俗志》出版于1932年,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对新年风俗的记述,客观记录清末民初中国家庭、社会的缩影,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更了解自己。此书因写作时间较早,其中记录的许多春节民俗今天或者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变化很大,但我们正好以此来对照近百年来中国春节民俗的巨大变迁,也能帮助我们春节“寻根”。
如果说《新年风俗志》侧重的是记录中国广大地域空间不同的春节风俗,那么《春节简史》则是侧重追溯春节民俗历史源头的一本书。
◎《春节简史》◎
张志春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典籍里的中国与烟火气的神州,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及的世界,实际上却是中国文化的一体两面。不能让我们从烟火气的溯源中看到绵延的文化精神,那么典籍就没了活力;阅读典籍,如果不能与习焉不察的文化礼俗产生共鸣,那么烟火气就缺了灵魂。《春节简史》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为我们勾勒春节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其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多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要深入了解春节,光了解春节的民俗还不够,因为许多民俗与中国传统的神话是联系在一起的,《天上人间:禹域神话与岁时令节》一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节等岁时节令与古代神话传说的关系,也是别开生面,有趣好玩的一本书。
◎《天上人间:禹域神话与岁时令节》◎
李松涛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4月版
《天上人间:禹域神话与岁时令节》讲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诸神与节令的关系,结合民俗学、比较学、文化人类学、方言、建筑等内容,以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六个专题展开,每个专题再分神话传说和文史典故、节令故事、祭祀的庙宇等具体着墨。可贵的是,本书考察这些神话故事的文化意义时,其出发点是“文化是生活的本身”的个人体验和旨归。
龙的传说
2024年春节正值龙年,龙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早在中国的古代经典《周易》中,龙就被赋予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形象,作为龙的传人,我们真的了解龙吗?它只是传说中的动物形象,还是具有动物原型?历史上龙的形象又经历过什么演变?《龙:一种未明的动物》这本书让你带上你未曾消失的好奇心,一起去追索中华大地上的真龙。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马小星著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8月版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关于龙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龙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龙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是永远没用答案的,但从文献、历史的追溯中,却可以看到华夏民族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让我们更多思考龙与华夏民族的精神。
龙相当于华夏民族的图腾,在春节期间,我们的民俗中还有一系列吉祥的符号,这就是“祥物”,这也是春节、元宵等喜庆活动经常出现舞龙、舞狮的原因。《中国祥物》一书为我们详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祥物”的来源和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各种有趣的民俗。
◎《中国祥物》◎
陶思炎著
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10月版
《中国祥物》讲述了中国民俗祥物的起源、性质、特征、体系、功能、演进、价值等,以及祥物作为福善、嘉庆的文化象征和充满美学情感的艺术符号, 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书中将祥物分为岁时祥物、建筑祥物、器用祥物、交通祥物、礼仪祥物、天地祥物、吉神吉仙、物种祥物、饮食祥物、文字图画等类型,引证了大量的有趣实例,做出了严谨的阐释。
民俗的春节
如今春节民俗保存较好的地方无疑还是在乡村,在现代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与传统日渐疏离,冯骥才强烈关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主动承担起发掘、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古村·古俗》一书是他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
◎《古村·古俗》◎
冯骥才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版
此书由古村、古俗两部分内容组成,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面对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进展、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致力的地方,当年轻人春节回到日新月异的故乡时,带上这本书探访古村文化遗产,将会是有意义的过节方式呢。
《车墩墩野事记》也是一本适合在回乡路上阅读的好书。作者是三十岁上班族,搬离闹市,住进城郊小镇车墩墩,从此靠小火车通勤,周末在野地里溜达,看云看花看动物,观察万物。难道这就是都市人版“田园生活”?
◎《车墩墩野事记》◎
周颖琪著
光启书局2023年9月版
车墩墩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它又俗又野,却充满生趣。“我”像一条野狗般探索。起初只看鸟,不看别的,更不想看人。渐渐地,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发现万物皆可观察。于是,“我”开始重新看人。当我们从城市重新回到久违的乡村读过春节假期时,也许阅读此书能让你的人生产生别样的感悟。
春节的“至味”
美食自然是我们过春节不可缺少的,中国悠久的传统饮食习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民俗,离不开饮食文化,《至味人生 : 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正是从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身上,开掘3000年饮食文化的深刻奥秘的一本书。
◎《至味人生》◎
李凯著
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2024年3月版
食色与性情息息相关,古人早已领悟到这一点。他们深谙吃的艺术与哲学,将自己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食材、厨艺、风味之中,发微人生理趣,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描绘为一幅至味人生的历史画卷。
《至味人生》选择了伊尹、孔子、屈原、杜甫、苏轼、郑板桥等14位广为人知的名士,深入讲述他们心中独具意义的寻常饮食,展现名士与饮食的深厚渊源与人文典故。以寻常饮馔描绘文化人生,探寻其中蕴含的民族气质与文化精神。
如果说《至味人生》是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在饮食中发现人,在共情中理解人体味历史的魅力,那么《风味传:吃的探险与人类进化》则是运用硬核科普、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讲述让人大跌眼镜或会心一笑的风味百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风味传:吃的探险与人类进化》◎
(美)罗布·邓恩 、(美)莫妮卡·桑切斯著
冯陶然译
文汇出版社(贝页)2023年7月版
这部可口的风味史,作者在生物进化学、考古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的多元视域中,探寻美好风味的缘起,解构味蕾及嗅觉等感官体验,讲述酸、甜、苦、辣、咸、鲜、臭的科学秘密与进化故事。
美味是人类对风味前赴后继的追求,对饱腹与愉悦的渴望推动了风味的演化。与此同时,对美味的探索,促使人类发明了工具、啤酒、发酵技艺……甚至发展出新的社会关系;其他物种也有自己喜爱的风味,它们或导致了大型哺乳动物(如巨齿象)的灭绝,或引导了水果的进化。《风味传》既启发我们重新审视食物所激发的愉悦,也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类进化的方式。
【栏目主持】王绍贝
欢迎您在文章末尾扫码加入“南方⁺鮀城悦读”交流群,在朋友圈转发本书单,并截图发群,您将有机会获赠本书单内推荐的新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