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著名作家迟子建的新作《东北故事集》。新书上市之后反响热烈,首日便实现加印,印数达10万册。
《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她以其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与人的命运感无缝对接,使小说的宽度和厚度大大拓展。
《东北故事集》
学者张学昕曾评价道,从一定意义上讲,迟子建的小说就是一部百年东北史。不过,这部文学作品的百年东北史充满了个性、灵性、智性以及多重的可能性。“三十余年来,她写出绵绵五六百万言的小说、散文等叙事性作品,深入历史与现实,重绘时间与空间地图,再现世俗人生,柔肠百结。”
在新作《东北故事集》中,迟子建更是将“东北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承载小说的双轨,一条是历史,一条是现实。”《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这是三场游历于现实和历史双重空间的历险,而读者最终将收获来自忠诚、无私、良善之人的抚慰与勇气。
据悉,《喝汤的声音》荣获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荣获第五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三部作品均入选收获文学榜在内的多个重磅文学榜单。
这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源于迟子建近年来工作的变动,她坦言,这三年走了不少省内市县,很多地方还停留在青春的记忆中。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世界的颜色仿佛暗了一层。“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霞光。”
迟子建近照
“好听的故事,似乎总是短的,这经验是从童年得来的。在北极村的长夜里,外祖母讲给我的故事,往往十来分钟就是一个。”迟子建介绍,不同于《伪满洲国》超过千页篇幅的鸿篇巨制,也不同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等常规篇幅的长篇小说,近三年来,她的创作集中于中短篇。“现在我被结结实实地打回现实,夜里连梦都少了,只能见缝插针进入文学天地。既然难有从容的时间经营长篇,我便尝试用中短篇来演绎这些故事。”
对于一位从事文学创作40年、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作家而言,把一部作品写“短”往往更难,这背后是故事结构的调整、叙述语言的精炼乃至创作习惯的重塑。在创作开篇之作《喝汤的声音》时,迟子建“写的时候不停地捶打和挤压它,不断地‘收’,让一条河瘦身为溪”。
在同样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班宇看来,这篇小说完成了一次近乎完美的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做到了一种平衡,衔接顺畅,也将一个更为庞大的事物的轮廓勾勒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新书封面的插图同样来自迟子建的原创,画的是她脑海中的东北原野,画面中央的罐子里放着原野上的各色花草。这本新书对于迟子建而言,或许就是那个罐子,罐子里的花草则是近年来的成果。
迟子建将这些成果交给她的读者,一如她在全书结尾所写的那样:“关于东北故事的系列小说,A面之后,就像我在这个飞雪的日子写的后记,会有B面。而作家和读者最曼妙的相遇,一定是在故事中。”
南方+记者 戴雪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