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何极力打造这一大湾区“超级水利工程”?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水自西江来,润泽大湾区。

今天,备受瞩目的大湾区“超级水利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收看直播>>

西起西江干流顺德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长113.2公里,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由7万多名建设者、耗时4年8个月时间才得以建成。

自此,广州南沙、东莞、深圳单一的供水格局将被彻底改变,三地居民将喝上源源不断的西江水,广东“西水东济”成为现实。

这一工程还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并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05:34

(5分30秒,揭秘大湾区“超级水利工程”)

正式通水!5分30秒,揭秘大湾区“超级水利工程”

珠三角供水往事

尽管降水充沛,但缺水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南方地区。

拿香港来说,20世纪初,香港多次出现每日仅供水1小时,用船从珠江口运取淡水方能解决居民用水的窘境。

1963年,广东大旱,香港用水再次告急。时年6月,广东决定建设引水工程,引东江水供应香港。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动工兴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近2万人艰苦奋战,仅用1年时间……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在石马河一路“倒流”,流进深圳水库、流进香江。

香港缺水的历史,就此终结。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当时建设者们的口号。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当时建设者们的口号。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深圳身上。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三来一补”的浪潮中,深圳的外贸订单纷至沓来,大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然而,在1991年,深圳发生了建立特区以来最严重“水荒”,每日供水量的缺口在10万立方米以上。当时严重的旱情让大家意识到,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的深圳,仅靠本地水源的支撑,恐怕托不起这座城市继续向前“奔跑”多久。

于是,经过反复科学论证,深圳最终决定自惠州境内的东江取水,兴建东江水源工程。

东江水源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于2001年、2010年建成通水,暂时解决了深圳用水隐患。

1996年11月30日,东江水源工程(一期)在惠阳永湖镇开工。

1996年11月30日,东江水源工程(一期)在惠阳永湖镇开工。

东深供水工程及一系列改扩建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保障了香港、深圳等地近60年的发展之需。

在东深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的1964年,香港社会总产值是113.8亿港元。而到香港回归祖国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16万亿港元,增长了100倍。

深圳在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常住人口从701万人增长到1756万人,增长率为150%。GDP从0.22万亿元激增至2.78万亿元,增长超10倍。

东江“缺水”

然而,一座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对水资源的需求,就像两个你追我赶的跑步选手。

一方面,东江水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香港、深圳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步伐愈来愈快,人口、产业不断扩张,需水量也更加旺盛。

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一难题,也一直困扰着广东。

也许不少普通市民会疑惑:广东夏季“龙舟水”、台风频发,带来大量降雨,怎么还会出现缺水?

其实,广东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但是冬春时节的枯水期一旦来临,降水就会变得很少,极易引发干旱。

2021年底,东江上游、整个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新丰江水库罕见的“枯”了。

根据后来的统计,新丰江水库在最危急的时候,连续25天低于死水位运行,东江几乎就要断流。

由于东江流量的减少,东莞沿海地区咸潮上溯严重,不仅影响居民用水体验,也对一些精密制造企业的设备产生了影响。

回过头看,在当时抗旱最吃紧、最关键和最困难时期,东江流域调度所用的水量,基本都是新丰江水库等大水库之前所积累的“老本”。如果没有这些水利工程体系有效调蓄水量,要应对这轮历史罕见的极端旱情,保障东江受水区近5000万人的供水安全,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果也不堪设想。

同时,这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仅靠东江保障供水安全已不足够,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这是航拍的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2022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这是航拍的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2022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西江“调水”

如今,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逼近40%的警戒线,而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3%。

引西江之水解东江之困,成为解决大湾区东部城市群缺水难题的最佳途径。

2005年9月,广东首次正式提出从“西江调水”的设想,开启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第一步。该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严振瑞回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想要兴建这样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几乎比登天还难。”

从西江到东江的一百多公里输水线路,不仅河网密布、建筑密集、地质多变,还涉及沿线地市的未来发展规划。方案如何选择?线路如何走?全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从2005年提出初步构想,到2011年1月广东“西水东调”工程规划大纲出炉,再到2019年5月工程正式开工,长达14年的准备工作背后,是建设者们为勘察线路走过的每一片土地,是为修改方案、科研攻关熬过的一个个大夜。

最终,为做到“少征地、少拆迁、少扰民”,建设者们决定采用难度极高的深埋盾构输水型式,将工程输水管道布设在地下40-60米处,是一般地铁施工深度的三倍。

这样的做法,既解决了沿线地市的后顾之忧,又节约了近2万亩土地,为大湾区未来发展预留宝贵的土地和浅层地下空间资源。

建设者正在地下60米的输水隧洞中施工作业。

建设者正在地下60米的输水隧洞中施工作业。

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建设如此长距离的深埋管道,就无法避免地要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的挑战。

从三角洲富水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长距离深埋盾构施工,到高水压盾构隧洞衬砌设计施工;从宽扬程变速水泵研发,到长距离深埋管道检修……随着多项世界级难题,一一被攻克,这座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调水工程,正式面世!

未雨绸缪

工程的成功建成,除了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努力,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利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1964年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时,没设备没资金,输水线路几乎靠人工用锄头一下一下挖出来。

到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时,我们已经可以同时投入48台“量身定制”的盾构机穿山过海。工程还可实现“数字孪生”,只需要一个数字化平台,就可以完成全流程智慧化管理。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纵观广东乃至全国水利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重大水利工程超前谋划的重要性。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广东水利建设投资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且唯一突破千亿元的省份,再创历史新高。

未来,广东将打造覆盖全省的“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

所谓“纵”,指的是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五大河流。

所谓“横”,指的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以及已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

此外,广东还在有序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引水、东江取水口上移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和建设,统筹推进河道型、水库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在水网“大动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毛细血管”,最终彻底解决广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问题。

2023年5月12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合江支洞。南方+记者 张令 摄

2023年5月12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合江支洞。南方+记者 张令 摄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所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多水源保障体系,必将为大湾区蓬勃发展注入更加强劲动能。

对于广东来说,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大手笔”改造山河的壮举仍在继续。

【话题研究员】李赫 陈明诗

【摄影】石磊 张令

【策划】袁佩如 丁晓然 纪蓓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