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族大黄鱼实现规模化全人工繁育

湛江发布
+订阅

1月16日催产的鱼苗规格3.1-5.8cm。

1月28日,记者从《海洋与渔业》杂志获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和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鳇鲸公司”)携手合作,经过2年多的技术攻关,硇洲族大黄鱼成功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有望成为广东海水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的又一潜力品种。

1月27日,在惠州惠东举行的“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项目现场测试验收会上,专家组经过现场查看、抽样计数测试后一致确认,去年11月16日催产的硇洲族大黄鱼苗种培育已达到40余万尾,规格为3.1~5.8 cm;今年1月8日催产培育的16日龄仔鱼已有800余万尾。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晓春是本次项目测试验收会的专家组组长,他表示,项目组完成了南海硇洲族大黄鱼活体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驯养,并成功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有望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增添新的成员,也可为深远海养殖提供重要的候选品种。

按照地理种群和生态习性来划分,大黄鱼分为三大地理种群,分别是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岱衢族)、台湾海峡—粤东地理种群(闽—粤东族)和粤西地理种群(硇洲族)三大地理种群。其中分布于珠江口东侧至福建地区的闽-粤东族是当前大黄鱼养殖的主要群体;分布于浙江、江苏等地岱衢族也有一定养殖量。而分布在珠江口以西到湛江、海南海区的大黄鱼被称为硇洲族,尚处于野生状态,未有驯化繁育。

2022年,为加强南海硇洲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安排种业振兴专项资金组织开展 “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项目,由南海所和鳇鲸公司负责实施。目前项目组系统收集保存了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10000余尾,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本2000余尾。

2023年11月16日,项目组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26尾硇洲族大黄鱼亲本进行催产,经筛选分离获得优质硇洲族大黄鱼受精卵1.8 kg(120万粒),初孵仔鱼112万尾。2024年1月8日,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254尾硇洲族大黄鱼亲本进行催产,获得优质受精卵36kg。

硇洲族大黄鱼与福建闽—粤东族大黄鱼对比。

作为广东本土鱼种,硇洲族大黄鱼和其他海区的大黄鱼不同,其习惯于深海环境,常栖息于水深60米左右的中下层,在夏季会游到深水区域躲避高温,能顺利度过广东高温季节。相对于闽-粤东族,硇洲族大黄鱼因长期处于温热环境中而形成的更好的高温耐受性和免疫适应性,有望发展成为适宜我国热带地区深远海养殖的品种。

目前,南海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的存活率已经达到30%以上,已经具备了规模化培育的条件,下一步,要继续强化选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推动南海硇洲族大黄鱼游进千家万户。

记者张永幸;编辑:周敏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