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得走的高要味道,带不走的家乡记忆

高要发布

临近春节,高要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具有家乡特色的各式手信,给亲戚、朋友、同事送上浓浓的高要味道,传递深切而诚挚的祝福。

外酥里软的白土煎堆、甘香浓郁的麦溪鱼干、香糯软滑的疍家糕、天然醇香的水南茶油……这些带得走的高要味道,凝聚着每个高要人对家乡的独特记忆,包含着每个高要人对家乡的骄傲与情怀。

 陈彦成 摄

陈彦成 摄

白土煎堆

过了腊八,白土镇每家每户便开始张罗做煎堆等年货,街头巷尾也飘出了阵阵“煎堆香”。

“煎堆辘辘,金银满屋”。煎堆,有着极其丰富的美好寓意。煎堆的表面洒满芝麻,寓意家庭圆满、开枝散叶;饱满的煎堆像金元宝,寓意财运滚滚、金玉满堂。

伍宇丹 摄

伍宇丹 摄

从备料、制馅,到揉糯米粉、炸煎堆……每家每户有着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一斤糖、一斤绿豆,一斤糖、三斤糯米粉,这是白土镇煎堆制作“达人”成叔心目中制作煎堆馅料和粉皮的最佳配比。“选用冰片糖可以让煎堆经油炸后的色泽更加金黄。”“倒油入锅应三分满……炸煎堆时,要用筷子和汤勺不停地翻转碾压,让煎堆受热均匀、成型更圆……”说起煎堆的备料和做法,成叔如数家珍,话语中包含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充满传承和回忆的家族故事。

伍宇丹 摄

伍宇丹 摄

陈彦成 摄

陈彦成 摄

陈彦成 摄

陈彦成 摄

值得一提的是,白土煎堆与其他地方制作的煎堆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绿豆做馅料,甜糯之余增添了一抹绿豆的清香。

吃上一个刚出炉的白土煎堆,酥脆软糯的外皮,香甜的绿豆馅料,让人回味无穷。再泡上一壶红茶,舌尖上的美味,让人留存在心头。如今,白土煎堆已经成为大众走访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高要名牌手信。

伍宇丹 摄

伍宇丹 摄

疍家糕

素以“软、香、滑”闻名的疍家糕,是肇庆地区水上人家的传统食品。旧时,它是疍家人逢民俗节庆所制作的食品,也是疍民登门拜访的手信。“糕”谐音“高”,寓意祈盼生活步步高。

疍家糕是“疍家文化”的一部分,而“疍家文化”源自高要。高要南岸街道江口渔村村民作为西江传统的水上人家,继承了疍家糕的传统制作工艺,选米、浸泡、磨浆、调浆、蒸炊、翻动、冷却……制作过程虽较为繁琐、耗时长,但这代表的却是千百年来居住在水上的疍家人的手艺与习惯,也是“上岸”后的疍家人面对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传统制作工艺的挽留,更是流淌在疍家人血液里乡愁情结的寄托。

伍健豪 摄

伍健豪 摄

传统疍家糕分咸甜两种:咸糕以黏米、芝麻、花生、虾仁、猪肉为材料,甜糕则以黏米、白砂糖为材料。虽然食材简单,但疍家人却用巧手制作出了舌尖上的美味。

为迎合更多人的喜好,不少商家制作含有红豆、香芋、芝麻等不同口味的疍家糕。 伍健豪 摄

为迎合更多人的喜好,不少商家制作含有红豆、香芋、芝麻等不同口味的疍家糕。 伍健豪 摄

为迎合更多人的喜好,不少商家制作含有红豆、香芋、芝麻等不同口味的疍家糕。 伍健豪 摄

为迎合更多人的喜好,不少商家制作含有红豆、香芋、芝麻等不同口味的疍家糕。 伍健豪 摄

为迎合更多人的喜好,不少商家制作含有红豆、香芋、芝麻等不同口味的疍家糕。 伍健豪 摄

为迎合更多人的喜好,不少商家制作含有红豆、香芋、芝麻等不同口味的疍家糕。 伍健豪 摄

2012年,疍家糕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疍家文化也渐渐为人所重视。如今,来到南岸江口渔村旅游的游客,除了一尝生猛西江河鲜之外,也会点上一份香糯软滑、米香浓郁的咸甜疍家糕,感受当地的疍家文化。

陈传腐乳

提到腐乳,来自禄步镇的“陈传腐乳”必须占一席位,其酿造技艺源于清朝嘉庆己卯年(公元1819年)。“陈传腐乳”创始人陈洪潮先生,他取用酿酒的菌种酒饼研粉筛于豆腐表面发酵,配以酒汤制得腐乳。

1979年的陈传腐乳标签印刷版。林茵红 摄

1979年的陈传腐乳标签印刷版。林茵红 摄

“陈传腐乳”工匠主要从祖传的酒饼菌种中分离出鲁氏酵母、根霉和毛霉等优良菌种,用纯种发酵,酿造腐乳。从原料到成品经历18道传统工艺流程,108个工序,上百天的陈酿,严格遵守100多项苛刻检验。2021年,“陈传腐乳”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祖传工艺,传统独特的酒饼粉发酵腐乳胚块。

祖传工艺,传统独特的酒饼粉发酵腐乳胚块。

传承古早的做法,将两个世纪前的味道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陈传腐乳”第六代传承人陈佳对陈传腐乳酿造技艺不敢有半点怠慢:“祖上研制出的腐乳,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食客就认准这个味道,甚至从云浮、三水等地开车数小时到厂里购买。我们作为子孙后代,更要把‘陈传腐乳’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质地细滑软糯、味道鲜美奇香……200多年来,“陈传腐乳”的味道,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

“陈传腐乳”第六代传承人陈佳。林茵红 摄

“陈传腐乳”第六代传承人陈佳。林茵红 摄

活道大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米”。

活道镇地处丘陵与山区之间,绝大部分属砂壤土,浅土母质为香山花岗岩,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加上日夜温差大,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转化,培育出的大米品质特佳,绿色无公害,活道镇因而被誉为“稻米之乡”。

活道镇大米产业园区。

活道镇大米产业园区。

 活道大米。 陈彦成 摄

活道大米。 陈彦成 摄

经多年发展,活道镇出产的大米已深入肇庆、云浮、佛山等地的百姓心中,“活道大米”也逐步成为家喻户晓、远近驰名的本土品牌。

“开饭啦!”煮熟后的活道大米满屋飘香,吃起来软糯可口,正是记忆中家的味道。

水南茶油

冬日水南,茶油飘香。每年10月底到12月,是水南镇榨茶油的季节。

“滋滋滋、滋滋滋……”一个不显眼的油坊里,黎学全正进行榨油,不时还有熟客前来认购。

今年62岁的黎学全在水南镇经营着一家古老的茶籽榨油作坊,油作坊出品的茶油质量好、色清味香、可存放时间长,在当地小有名气。“我父亲创立了这个油坊,我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榨茶油。父亲去世后,我就接手了油坊。”

黎学全将晒干的茶籽放进碾碎机里。 黄绮雯 摄

黎学全将晒干的茶籽放进碾碎机里。 黄绮雯 摄

“榨茶油的工序简单来说就是,将茶籽打成碎末、隔水蒸煮、用稻草捆扎茶饼,最后就可以榨油了……”茶籽榨油的过程,老师傅黎学全说得简单,但从操作中就能看出每个步骤都很讲究技巧,马虎不得。黎学全从父亲那里学下的传统的榨油手法,传承不变。

师傅将“茶饼”放入油槽内。 黄绮雯 摄

师傅将“茶饼”放入油槽内。 黄绮雯 摄

师傅将“茶饼”放入油槽内。 黄绮雯 摄

师傅将“茶饼”放入油槽内。 黄绮雯 摄

水南镇榨茶油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客家人移居水南镇时期就有人工种植油茶的记载。过去,每家每户的茶籽油都是自给自足,继而衍生了榨油这一经营行业。

从青年到年近花甲,黎学全这一干就是40多年,他表示只要老油坊在,他就会继续干下去。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人认识水南镇,水南茶油也香飘万里。

麦溪鱼干

秋冬时节,广东人总会来上一碗腊味饭。而最能代表高要腊味特色的,无疑就是来自大湾镇的麦溪鲩鱼干。

麦溪鲩产地为大湾镇古西村的麦溪塘。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麦溪鲩全身粉白,鳞镶金线,肉质甘香嫩滑;其生晒出来的麦溪鲩鱼干,最大限度保留了麦溪鲩本身的鲜味,吃起来格外甘香。

汤子莹 摄

汤子莹 摄

制作麦溪鲩鱼干的方法也十分简单,精选10斤左右的新鲜麦溪鲩,将其切成带状,用盐腌制5至6小时后,再用清水反复清洗干净,即可进行晾晒。

汤子莹 摄

汤子莹 摄

汤子莹 摄

汤子莹 摄

依靠日晒风干,晨起日落之间,大自然将食物的水分逐渐抽离,将其独有的鲜味浓缩在内。风干之后的鱼干,肉质紧实,鲜味凝聚,散发着阵阵的咸香味,更是带有浓厚的高要特色味道。

甘香四溢的生晒鱼干,凝聚了阳光、风、气温、时间和人情的味道,成为高要人在秋冬里最期待的美味。

汤子莹 摄

汤子莹 摄

煎堆、疍家糕、腐乳……一件件舌尖上的高要手信,包含了高要人的柔情和暖意,是“带得走的味道”,也是“带不走的家乡记忆”。

【来源】高要发布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