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汪书福: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圳要用人才力引领算力

南方+ 记者

无

“相比于劳动者、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关注两大生产要素。一是人才要素。以高质量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为代表的人才成为推动未来生产力发展最能动的因素。二是数据要素。通过数技融合、 数智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

1月28日,深圳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开幕。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书福提前准备了提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出了建议。

汪书福提出,虽然在算法大模型在通用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先进水平,但大模型要在细分市场进行应用落地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具体体现在用大模型算法针对行业应用进行深化调优,未来,算法调优工作将占据整个算法工作量的95%以上。

而根据2018年人社部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人,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这个领域需要大量既懂算法、懂行业应用,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在全球都是稀缺的。

为此他提出建议,一方面政府需协同教育、科研和产业共同发力,深化产学研融合,培育真正与市场接轨的人才,实现人才转换正向循环。

在他看来,供需比例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三点:一是这个行业发展太快,根本来不及培养;二是人才培养的周期长,平均需要4-8年;三是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人才激励政策建设,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业支持和海归吸引政策上发力,将现有的人才“抢过来”,尽快弥补短期人才缺口。

这样既能引导更多企业向人工智能转型,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又能鼓励更多企业吸引、培养、聘用人工智能人才,促进产业生态良性发展。同时对人工智能型人才也提供了就业、创业的良好市场环境,有利于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人才奔赴深圳。

相关专题:聚焦2024深圳两会

【撰文】王飞

【图片】鲁力

【海报】栾艺婷

编辑 谷政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