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尔滨”的火爆出圈,让全国文旅再次“开卷”“上分”。从早前的淄博烧烤、贵州村超 、再到尔滨与南方小土豆的双向奔赴,城市文旅“流量”热点迭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线下人流跨省市、线上流量跨次元,“成为网红潮流”似已成为一座城市文旅的KPI,在网友的纷纷@下,深圳各区文旅也“听劝”加入“上分”队伍,在花样“上分”之外,流量如何变“留量”?文旅流量怎样“续航”与可持续发展?或许才是全国文旅开卷上分后的关键。
深圳网友主打“不劝不卷”,深圳文旅低调火爆
这个冬天,“滨”至如归,尔滨出圈。“泼天富贵”谁都眼馋。网友纷纷“监工”、各地文旅听劝开卷。河北文旅当属“卷王”,狂发了70多条内容,并称“‘山河四省互不内卷条约’正式结束”。而一贯以“卷都”著称的深圳起初却颇显“淡定”,而不少深圳网友们,则通过深圳交通“喊话”深圳文旅的猫狗大战调笑、或以“这是打工的地方,不是打卡的地方”戏谑,主打一个“不劝不卷”。
不卷,不代表深圳不火。以这个月为例,诸多数据显示深圳文旅爆火是不争事实。2024年的深圳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元旦假期,深圳全市3天共接待国内游客237.0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26%、100.99%。深圳上榜游客十大热门目的地、首日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
1月8日,深港口岸恢复通关一周年。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出入境人员达1.64亿人次,日均达45.07万人次。深港之间各个口岸人潮涌动已成常态,香港居民北上消费已经成为热潮。深圳山姆会员店、盒马超市,都是香港居民北上消费的热门目的地。开市客月初开业,据其数据,在深圳会员店开卡的会员中,有10%为香港籍会员。
春运前日开启。深圳人忙回家。但有些人的出发地却是其他人的目的地。空城已是过往,现在的深圳成为春节热门目的地。1月15日,携程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深圳春节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754%,成为国内热门目的地第四。此外,入出境游的高速增长也是2024年春节一大亮点,深圳也是外国游客最热衷的国内目的地。
1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深圳市南头古城入选!此前,深圳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在2022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南头古城此番入选,意味着深圳在夜间经济发力不断,连占两席。
生态+消费+文化,成就深圳文旅底气
深圳市旅游协会党总支书记、秘书长周泉霖在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表示,“深圳值得推荐的旅游景区太多了!”“深圳是主题公园的发源地,游客来深圳必去的有:一园游遍中国的锦绣中华民俗村,一园看尽世界的世界之窗,繁华都市开心地的欢乐谷,俯瞰深圳、远眺香港的地王观光·深港之窗和Free ky云际观光层,还有欢乐港湾的全国首座全天景轿厢摩天轮,128米高的超级摩天轮‘湾区之光’。”周泉霖如数家珍。不仅如此,他还表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具有年轻、现代、国际化的城市特点,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相结合。深圳在文旅发展上注重创新,通过引进高品质文化活动、国际性的展览和演出等方式吸引游客。同时,深圳也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遗产,鼓励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深圳还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和美化工程,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宜游的环境。近期深圳又推出了28个工业旅游资源,1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为深圳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胡卫华表示,深圳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海旅游资源与多种类型旅游消费场景。这是与自然共生的城市。城市中心五大公园通过远足径、郊野径和园道实现公园群、商圈与社区彼此相连;长达200公里鲲鹏径,全境体验深圳山、海、城魅力;“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地铁8号线二期开通,山海专列,浪漫相拥……“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这是被上天厚爱的城市。不仅如此,这里刚刚晋级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购物中心存量体量全国排名前5(赢商大数据2022),宠物综合体、露营市集、夜经济……消费新场景、消费新势力成为买买买的动力。而这些都非常契合当下的旅游喜好:在千园之城,找个适合发呆的城市角落,一杯咖啡;在繁华都市,来一段citywalk,看光影深圳;在南头古城的鸡场小巷里寻觅传统,在CBD的摩天大楼上品味现代。“深圳文旅与全国文旅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一样,已经从具象的业态、有明确旅游范围、明确旅行目的传统型观光,变得越来越倾向于没有具体边界的业态。深圳旅游的最典型特点就是可塑性和生活性。”胡卫华说。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成为2023年最火的演艺作品,吸引了全国观众前来观演。深圳美术馆新馆开幕,与深圳博物馆、南山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一起吸引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爪马戏剧是深圳本土戏剧院团,他们推出的两部沉浸式互动戏剧《玩家The Life》和《花见小馆》在深圳两家大型商业体长期驻演。负责人王少伟表示,除了本地观众,还有许多来自港澳、长沙、成都的观众“拉着行李箱来看戏”。“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传统戏剧的观众,更多的是娱乐型消费者和旅客,从这个层面来说,演艺新空间更接近一种文旅产品。”
从定力到潜力,深圳文旅探索网红变“长红”之路
正如胡卫华所说,旅游业态转型,游客的出行喜好和诉求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这一年中,这一变化更是明显。旅游,不仅提供游玩与消费场景,更是提供情绪价值——哈尔滨的民众“醋味”叙事;河南文旅的“恭迎公主”……文旅热点迭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深圳已经在行动。1月21日晚,“来深过大年 圳的很好玩”2024深圳新春文旅嘉年华启动仪式举行,各区文旅局主官亲自推介,官方平台“i游深圳”日更创意视频,其官方抖音号更是涨粉10万+。1月26日,深圳罗湖区委书记体验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打“飞的”上梧桐山作推介。深圳网红视频号“深圳天气”更是跨界为深圳文旅上分……营销大战已经开启。
周泉霖也表示,当前的文旅热潮中,必须抓住巨大的流量,但更应该重视这波热潮的续航。“旅游行业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业、服务的行业。在已有的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体系、资本等基础上,未来的文旅产业会走向服务为本、创意驱动。”
我们关心热点,但更关心持久的热度。我们期待网上的流量,但更期待线下的“留量”。我们自信当下的定力,但更展望未来的潜力。两会已经开幕,代表委员们又即将针对深圳文旅提出哪些建议?深圳在消费提振、城市出圈、文化破壁等维度,如何高质量发展,又如何先行示范?让我们拭目以待。
采写:南都记者黄璐
拍摄:南都记者霍健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