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佛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聚焦热点话题和民生关切,300多名人大代表带着一份份建议参加会议。其中,佛山市人大代表、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副书记陈颖围绕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希望支持广大青年在传承创新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这座城市引才留才和文旅消费软环境。
陈颖拥有丰富的青年工作和文化工作经验。她观察到,近年来,挖掘和丰富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招才引智的突破口。今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十大传统文化。
“青年是最有活力的群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力军。”陈颖表示,佛山在激活十大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向青年群体提供资源支持、健全制度设计,推动青年广泛深度参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是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新路径。
经过对1012名青年的问卷调查和佛山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陈颖发现,目前佛山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晓度、保障力、内生动力等方面仍存在上升空间。
基于此,她建议开展各种形式、覆盖面广的传统文化展示体验活动,依托各级文化馆站、基层阵地开展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互动讲座、公益课程,结合各大节庆、民间庆典举行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吸引青年人参与。
为了打通供需对接,政府部门应积极利用青年使用频率高的网络平台如小红书、抖音、视频号、B站等,与人气高的正能量网红合作宣传,拓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接触渠道。借助大平台的技术力量和自媒体流量投放,将各类文化活动信息精准投放到青年群体中,并出台相应政策,让青年对文化活动“收得到、参与得到”。
陈颖进一步指出,支持青年传承创新十大传统文化,不仅要传承,还应助推其产业化、市场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让其既能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她建议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甚至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在各种创投赛事、平台上开辟传统文化创新的赛道和专区,为青年传承人提供市场化培训,创造融资机会。通过时下青年热衷的车尾箱、潮玩、文创、美食集市,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变为日常所需。加大政府对传统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购买力度,鼓励本地企业、设计机构与传统文化的跨界合作、创新开发。
与此同时,她还建议政府部门可通过孵化和培育各类优秀的青年内生型组织,如读书会、兴趣小组、文艺社群,提供政策、平台和宣传资源支持,推动传统文化从“小众”到“出圈”;对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优秀青年组织和个人给予社会荣誉和物质奖励。
“希望多方形成合力,让每个佛山青年都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传播者,以更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信心融入城市发展,从而共同改善城市形象和引才留才、文旅消费软环境。”陈颖说。
南方+记者 刘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