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
都参与了我们
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我们”即将与“我们”面对面
皮囊从何处来
灵魂又将往何处去?
话剧《皮囊》由北京抓马艾克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麦Mailive、果麦文化、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抓马艾克斯、大麦“当然有戏”联合制作,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戏剧导演王婷婷执导、演员张铭恩与老戏骨、实力话剧演员联袂出演。青年演员张铭恩将领衔出演“黑狗达”一角,与一众实力演员共同演绎“东石小镇”发生的点点滴滴。
《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得到了阿来、白岩松、刘德华、韩寒、李敬泽、阎连科等人的联袂推荐。自2014年10月首次出版以来,畅销逾400万册,首度改编成同名话剧于2022年7月在北京首演,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黑狗达”的故事引发共情
《皮囊》的故事发生在东石小镇,主人公是一个叫黑狗达的青年。那里生活着东石的长辈,小辈,男人和女人们,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东石的人们和我们一样过着现代的生活,但是他们精神中饱含着非常顽固不化的传统,他们对这一切带有自我审视,可是每天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惯常生活。而黑狗达这样一个心怀远方的青年,前往北京求学,于是被冠以优秀。父母不断给他施加压力,家里要盖房子,一家人的荣耀似乎都要由他来支撑。在他的心里,家乡人陌生又熟悉。他与家庭的意愿是违背的,他回到东石努力地进行着一场表演,努力地维系着尊严,却还是当场折损。这或许也是现下许多年轻人的缩影。
凝练成3小时舞台
蔡崇达所著的《皮囊》,是一部颇富闽南地方风情的作品。他从一次偶然观展回忆起已然离世的父亲,于是开始用文字去回溯脑海中飘摇远去的记忆。关于他的家乡东石,关于生活在小镇上的亲人、儿时伙伴以及必经的成长命题,最终凝集成了《皮囊》中的14篇散文。散文集《皮囊》本身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讲述了13则故事,比如关于父亲的那一部分叫“残疾”,关于爱情的象征“张美丽”。
在《皮囊》畅销八年之后,这本探讨“皮囊”的作品披覆上新的“皮囊”,从文字与想象中出走,以戏剧的形式重塑这座福建小镇。非虚构作品的客观真实性,散文轻盈漫泛的自由性,都给改编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同时,也促使最终的舞台呈现有了与原著截然不同的质感。将这样一部佳作搬上舞台,自然是极具挑战的,主创团队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早在2021年11月,主创团队便亲自来到东石镇进行了数周的采风,真正在那片土地上与镇民同吃同住,以深入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将其融入创作之中。在观剧的过程中,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你也能在舞台上充分领略这个福建的渔业小镇的地方特色,近距离旁观那里的市井民俗、宛如一幅风情画卷,铺陈在观众面前。
文本的改编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的难点在于14篇散文大部分之间缺乏较强的情节关联,戏剧性也相对较弱。编剧最终选择了其中引发较多共鸣的“盖房子”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并通过这一核心事件串联起原著中的诸多人物,以核心家庭人物为主,外围亲戚邻居、玩伴为辅,塑造群像感。话剧在情节摘取之外,话剧《皮囊》很好地把握了原作的理念,甚至根据这些理念去创作新的内容丰满情节,并在其中融入原著中诸多人生体悟的“金句”。对于一部改编作品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已实属难得。
诗意现实主义的探索
该剧导演王婷婷,此前的作品从主题到形式涉猎广泛,而力求细腻的现实主义题材,从《钢的琴》到近年的《裁·缝》《陶里街二十三号》等作品,也一直是她的长项所在。在谈及本剧的创作理念时,她提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观念,这份诗意,一方面在于形式上的“韵律感”,丰富的音乐剧指导经验使她在群戏的调度与节奏把握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则是相较叙事、更注重情感表达上的丰盈,也充分调动舞台元素以外化角色的内心情感,从小镇青年们对大城市的憧憬,黑狗达雨天敲盆那份纯粹的快乐,到招魂时的悲凉,在绝境中向神明的一次次发问,每一个记忆深刻的印象点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契合了原著的“散文”载体。
而在视觉呈现上,舞美与多媒体的设计既呼应了全剧“造房子”的主线,也契合了导演“灵动”的二度理念:转台的使用确保了情节变化的流畅,随着剧情的推移,通过舞美的不断变化,一座高楼一点点在舞台上拔地而起;其中设计了多处可投影的纱布区域,也让影像多次成为了“叠加表演增强表现效果”的调味剂;舞台后区的多媒体除了在多数场景中成为背景的补充,也多次以漫画形式的多媒体呈现为演出增添了不少趣味。
王婷婷在构筑话剧结构时,选择贯穿这个略显“割裂”的风格,不拘泥于用写实的方式来呈现现实主义。对于《皮囊》,王婷婷总是按捺不住想进入思想世界里抽象的那一部分,于是她将其定义为“诗意现实主义”,让它抽象地去呈现一种生活在我们梦想中的样子。
张铭恩领衔挑战黑狗达
话剧《皮囊》全国巡演,由具有多年影视剧表演经验的青年演员张铭恩饰演主人公黑狗达。导演王婷婷评价张铭恩安静敏锐、观察力强,灵动与沉稳兼备,对演员而言这是很难得的特质。原著作者蔡崇达曾在排练厅探班时表示“我在黑狗达身上看到了“不适感”,这是很准确的一种表达。我们大部分正在北漂的人,其实跟故乡的相处有很多不适感。分享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我曾经有一度回老家讲话故意翘舌,因为我认为自己是远方的人,其实就有人嘲笑我,但这些很小的细节,都代表我们一直在处理远方和故乡的关系,不适感会把所有人拉进去,因为有三亿人跟你一样。”
话剧《皮囊》北京首演时,作为主演的张铭恩将原著中隐于人群的黑狗达以立体的形象极具冲击力的呈现在舞台上,一个真正的“背井”青年人从书中缓缓走出,挑战几乎全程不下台,饰演年龄跨度长达8年……张弛有度又不乏瞬间情感爆发的表演,令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没想到在话剧舞台上又发现了一个宝藏演员。”近日张铭恩也在微博上用“从文字到舞台,皮囊重塑皮囊跨越8年时光,跟随黑狗达出走与归来,完成一次本质意义上的‘回家’。”表达了对自己在话剧《皮囊》2023年全国16座城市巡演的期待。
话剧《皮囊》的其他演员阵容,也可谓是个个宝藏:饰演黑狗达父母的王旭峰与苏丽犹如全剧的定海神针,无论是父亲从上下半场意气风发到中风瘫痪的强烈反差,还是母亲那股子执拗的倔劲,都为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感动;而年轻一代自然也有年轻人的意气风发。
原著蔡崇达亲笔手写下的“路过我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以多媒体的形式缓缓映现于舞台巨大的立柱装置上。这部以诗意冲撞现实的话剧《皮囊》,带着三个小时的成长与追问,充盈满满的生活景象,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陪伴黑狗达追问命运,又最终走向人间烟火的生命路程,演员和观众一起构成了《皮囊》的世界。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2024年3月10-11日 周日-周一 19:30
演出时长:180分钟(含中场休息15分钟)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