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

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
+订阅

导语

1948年10月26—31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烟雾事件,是美国第一起致人死亡的空气污染事件,也是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这起污染事件的发生,刺激了美国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环境立法,也为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事件回顾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30公里处,坐落于孟农加希拉河的马蹄形河湾内侧。沿河有狭长平地,平地两侧山高约120米,是一个集中了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等重型污染企业的河谷工业带。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宾夕法尼亚州西部高压入境,风力微弱甚至为静风状态,大气处于“热稳定”状态,空气垂直流动稀少,产生了逆温现象,这也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停滞以致浓度越来越高。

一开始,民众并未注意到此次的天气反常,也没有重视空气质量的急剧恶化,直到第三天多人入院、有人死亡,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几天内,多诺拉小镇近6000人患病,接近全镇居民的半数,20人死亡,其中死亡病例多集中在30日到31日的24小时内,其年龄多在52—85岁,且多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症状表现为呼吸道不适、眼痛、喉痛、咳嗽、头痛、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咳嗽、喉痛和胸闷最为普遍。

事件原因

事件发生后,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人们薄弱的环境意识是助长惨剧发生的推手,而地形是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反常天气的出现则成为导火索。

人为原因:工业废气排放和生态意识薄弱。现代工业的发展造就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在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人们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工厂废气的排放,在工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面前,这一巨大的污染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防治。

多诺拉镇集中了冶炼厂化工厂等能源密集型企业,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排出浓黑的工业废气,这些工业废气中充斥着大量的二氧化硫和金属粉尘,平时空气正常流通时,废气还能得到扩散稀释,污染物浓度还不至于使人即刻患病,但在事件发生的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大概在1500~5500ug/m3,而且还伴随着明显尘粒。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1~5ppm(相当于2857~14286ug/m3)时,会刺激呼吸道,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飘尘和SO2的浓度超过500ug/m3条件下生活24小时,病情会恶化。成年人长期生活在SO2浓度为150~200ug/m3条件下,可观察到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多诺拉镇烟雾停滞的头两天,镇里的居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次的烟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他们还在兴致勃勃地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万圣节,甚至在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浓重的二氧化硫的气味的时候,人们还是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后来演化为大量人员的患病甚至死亡。

自然原因:河谷地形和反常天气。多诺拉地处狭长的河谷平原,两侧有山阻隔,这样的地形本就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稀释,再加上事发那几日,高压压境,气温上热下冷形成逆温层,空气几乎不流动,多诺拉就如同被一个玻璃罩罩着,工厂继续排放有害气体,有害物质没有借风扩散的机会,一点一点积聚,浓度越来越高,超出人体所能抵御的极限,造成短时内人员的大量患病或死亡。可以说,多诺拉所处的地形使污染更容易积聚,而逆温天气则是此次事件形成的偶然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气污染。

事件影响

多诺拉烟雾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空气污染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会损害人体健康,在事件责任勘定的曲折过程中,多诺拉镇的民众和当地政府联合起来,通过不断的抗议倒逼联邦政府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唤醒了民众环境安全意识。处在工业化早期的多诺拉,烟雾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对于工业污染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尚未有深刻的认识,直到惨剧真实地落到自己头上,人们才切身感受到工业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惨剧发生之后,对于事件起因,联邦政府拒绝深入调查,意欲将其全盘归咎为天气原因,遭到多诺拉当局和民众反对,人们要求启动健康影响调查,在多方势力的角逐博弈之下,美国公共卫生署开展了对空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相关关系的全面调查。虽然各方调查结果各异,但能够确定的是此次事件的发生与工业废气的排放有必然联系,工业污染的危害从此进入公众视野。

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环境立法。事发第二年,宾夕法尼亚州设立了空气污染管控部门,联邦政府也开始了关于空气污染对人身健康危害的项目研究。1955年,美国第一部有关防控空气污染的法律《空气污染控制法》诞生,当年事件的重要污染源多诺拉锌厂也终于在1957年关闭。1963年,具有切实约束力的联邦立法《清洁空气法》颁布,空气污染防治成为美国环境立法的重要议题。

事件启示

多诺拉烟雾事件的历史教训和后续的管控治理,对于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和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健全法律、完善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多诺拉烟雾事件以后,美国开始了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注重对大气污染源方面的研究,逐步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历时半个世纪才逐渐解决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防治首先要有法可依,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其次要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建,不得提供土地和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等。再次要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促进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加大对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和排污费征收力度,倒逼企业改善和升级生产方式。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多诺拉作为匹兹堡的卫星城,钢铁和化工是其支柱产业,而这类资源密集型产业又主要依靠燃煤供能,燃煤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能源结构也是以煤炭为主,对此,一方面要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植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利用;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加强城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多诺拉小镇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作为匹兹堡的卫星城市发展起来的。但其河谷地形相对闭塞的环境并不适合化工钢铁等高污染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罔顾产业和当地环境的适配性。因此,从大气污染的防治层面考量,要做到有法可依。一方面调整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在新能源开发上,寻找可替代清洁能源,降低大气污染。同时,城市规划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实际,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学习时报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