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河源 | 打造绿色崛起“三大样板”,河源凭什么?

南方+ 记者

23日上午,2024年广东省两会在广州召开,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在不久前,河源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上首次提出“138”具体安排,其中就提到要打造绿色崛起“三大样板”,分别是: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绿富双赢”河源样板。想要打造这三大样板,河源凭什么?

绿色一直是河源最亮的底色。在河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2023年,河源继续靠“绿”出圈。一方面完成了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年度任务。另一方面,万绿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继续擦亮河源“绿水”名片。

但是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河源必须面对的问题。

围绕水资源,河源提出要培育百亿级水经济产业。2023年河源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加速发展,如今我们能够期待,“好水”和“好企”双向奔赴突破百亿级。

立足特有的森林资源,河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项目和油茶产业。特别是油茶产业,已经成为河源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但若要真正实现藏油于林,河源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业标准化、三产融合等方面,还需做出更多有益实践和探索。

城乡融合,县域经济是关键,产业发展是主攻方向。近年来,河源坚持以县域为载体、产业为支撑,着力打通城乡要素流通堵点、难点。2023年东源县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正是河源在壮大县域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卓有成效的缩影。

城乡融合的另一个关键资源在于人才。比如有地市提出,乡村振兴正从过去传统的“建设时期”进入到“运营时期”。乡村运营,谁来运营?人才至为关键,虽然各地处于城乡融合的不同发展阶段,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城乡融合需要一批有能力、有本事的乡村人才走在第一线。河源也要重点抓好乡村振兴专家、雁归人才、经营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乡村运营人才库。

工业从来不是河源的强项,也正因如此,河源的后发优势更为明显。目前河源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抢抓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的机遇,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迈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3年,河源超额完成年度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任务,这个成绩足够亮眼,反映出河源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方面的成效,下一步,河源应提高招商项目的落地转化率,写好招商引资的后半篇文章。

近年来,河源一直在向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成功创建了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吸引了中兴通讯、农夫山泉、龙记等 1300 多家企业落户,具有河源特色优势的“1+3”产业集群加速向千亿级百亿级迈进。但想要打造粤东西北乃至全省认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河源还得耐住性子,加把劲。

简而言之,“138”具体安排为加快实现河源绿色崛起绘就了“施工图”、制定了“任务书”,接下来需要全市上下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脚本/出镜】王嘉豪

【拍摄/剪辑】张浩森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