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共常平镇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常平镇委书记吴润玲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其中重点强调要牢牢把握“三大功能定位”,加快打造东莞东部中心、东部重镇、商贸名城,再创东莞东部中心新辉煌。
2023年常平全镇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在多个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下,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5.79亿元,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消费市场热力持续提升。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重振常平昔日雄风。” 吴润玲表示,2024年常平将立足经济大镇的责任,全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头号力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聚精会神抓经济、拼经济。
发展大势积极向好
报告指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常平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国家宏观政策释放强大政策效应,叠加大湾区建设、莞港合作深化、东莞全域划入深圳都市圈等红利,常平发展大势积极向好。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常平曾是“喝头啖汤”的先行者,担过引领全市发展的大旗。作为“京九第一镇”,常平曾经是众多港资企业开启梦想的首站,是东莞第一批创办“三来一补”企业的镇街。
近年来,尽管面临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等多重挑战,但常平始终发扬东莞敢为天下先的闯将精神,重整旗鼓,闯出一条新路。常平现有制造业企业1.52万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超190亿元、148亿元。随着交通新优势不断厚植,多项重点道路工程正把常平与深圳、东莞市区及松山湖等辐射源紧密相连,常平未来大有可为。
击鼓催征,聚力前行。报告强调,常平将锚定“再创东莞东部中心新辉煌”这个奋斗目标,牢牢把握“三大功能定位”,在全市第一梯队中站稳脚跟、争取前移。
——要做实东部中心。既要成为东莞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要在行政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事业等方面具有堪当中心的能力;
——要做强东部重镇。“重”在经济总量,在全市经济稳增长方面起到更大的“压舱石”作用,“重”在先进制造业的质量和体量,夯实强镇之基,带动东部产业园片区振兴发展;
——要做好商贸名城。进一步激活镇内丰富的业态资源,深化“文旅商”联动,以“旅”聚“势”、以“商”增“值”,成为全市乃至湾区热门的购物旅游目的地。
坚决“改出一片新天地”
常平曾以资源粗放式利用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东莞最早发展起来的镇街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发展形势,连片产业空间少、土地利用率等问题成为制约常平高质量发展的最突出短板。
为此报告明确提出,要全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把“工改工”作为拓展产业空间、重塑产业格局、提升发展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坚决“改出一片新天地”。
为集中力量打造“工改工”示范样板,常平将重点推动土塘、九江水现代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力争全年拆除整备土地480亩、建设100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城市更新拉动投资27亿元。同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开展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办公楼有机更新,探索打造面向未来的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针对中心区现状,常平将以科创引领、产城融合、生态赋能为导向实现精准定位,高水平谋划新城片区规划格局,看准有利时机启动开发建设,推动中心区功能疏解和新城片区功能承接,打造常平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将加力推进常平火车站及东莞东火车站两大TOD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年内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加强“香港城”项目招商推介,市镇联合,面向央企、国企、港资大财团等积极对接,推动“香港城”项目尽快推出市场、落地建设。
让大企业更加顶天立地
报告强调,要着力重塑产业格局,抓住新型工业化机遇,加速构筑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明确,将支持存量中低端制造向上走,布局高端制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同时加大政策供给,引领和支撑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常平将全力以赴“强支柱”“立新柱”,让大企业更加顶天立地。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以乔锋、固达等行业龙头为牵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积极抢抓国产替代机遇,搭建重点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能溢出的对接桥梁,帮助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茁壮成长。同时,常平还将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催生新动能。
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为此,常平将大力支持国际创新港、时代智创和莞民投产业园建设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园区,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年内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增至9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同时,报告还提出要通过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带动一批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到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具体目标是,争取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总部企业,培育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效融合;依托“香港城”项目,积极引进创意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高水平的莞港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此外报告还提到,要用好东莞东部中心的集聚优势,创新贸易服务方式,支持优势产业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开拓国内市场,推动跨境班列稳步发展。
南方+记者 韦基礼
通讯员 梁翠婷 陈炳安
常平融媒体中心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