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工业总产值万亿的关口,佛山南海站到了新的历史节点。
南海已经提出,2024年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增长6%左右、工业投资增长20%左右等新目标。前方似乎充满着困难挑战,以及由此而来的不确定性。但是目标已经确定,那就必须排除万难去实现。
如何攻坚克难?可以从2023年寻找经验。这一年,南海以长期主义系统谋篇布局,从年初就定下了“拼”的基调,最终以签约投资总额1102.27亿元、累计超2400家制造企业成功开展数字化转型、全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40.65%等亮眼成绩,撑起了一个万亿工业强区。
新的一年,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南海对此有着信心和底气。在2023年的基础上,南海将在大招商、“大技改”、大循环等至少三方面取得新突破。这也是表面的困难背后,南海经济的三大确定性。
在2023年的基础上,南海将在大招商、“大技改”、大循环等至少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图为南海千灯湖。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大招商
南海丹灶荷桂路旁,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引人瞩目。
总固投超100亿元的星源材质华南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就在这里。该项目2023年初敲定落户,3月就顺利开工,成为南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并将力争打造成全球行业内智能化水平最高、装备效率最高、制造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好的基地。
拼经济,就要拼招商、拼项目,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引领新型工业化。2023年,南海引进1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21个,签约投资总额1102.27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其中,重大产业项目(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24个,签约投资总额854.74亿元。
2023年3月,总固投超100亿元的星源材质华南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开工。熊程 摄
对于任何地方来说,招商都不是个新话题,就像吃饭一样似乎“人人都会”。但是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如何真正实现招到商、招好商、招大商,尤其是还要与本地的产业特色、资源禀赋、未来战略完美融合,却是一门讲究的学问。
对外,南海招商部门梳理产业链图谱和重点企业名单,实现“按图索骥”。2023年以来,南海在“两高四新”现代产业集群初步建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三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去年11月在南海举行的2023中国安全产业大会,为南海区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应用链,进一步培育智能安全应急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了机遇。
对内,南海招商机制模式更加完善。《南海区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完成修订,《南海区2023年招商工作指引》等对具体工作进行了明确。南海还前往海内外广泛考察,对接拜访企业近百家,深入挖掘捕获了一批优质项目信息。
从成效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项目成群落地,是南海招商一马当先的关键。除星源材质基地项目外,南海2023年还引进了两个百亿项目,包括投资额160亿元的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跃阶发展项目、投资额100亿元的电将军先进储能总部基地项目。南海百亿项目总数,占全市一半。
项目引进不是招商引资中最难的环节,更难的在于项目落地。近年来,南海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持续加快。2021—2022年,南海签约项目开工率达92.93%,2023年新签约项目超六成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落地进一步提速。
当年开工,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很多项目都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需要用心去解决。例如电将军项目,由于项目施工通道受限,许多大型施工机械和材料难以运送到现场,导致工期一度难以明确。得益于各方协同服务,项目仅用半个月就解决了项目施工通道的问题。项目首期如今已顺利开建,预计能够在2024年底竣工、2025年上半年投产。
今天的招商引资签约,就是明天的项目投资,就是后天的产值。2024年,南海将持续高质量招商引资,培育新的千亿支柱产业,创造一个更具“含金量”的南海。
大技改
如果说大招商打的是增量功夫,那么“大技改”打的就是存量功夫。
存量产业是南海经济的基本盘,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型工业化。南海14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中,有10个都是传统优势产业。不去发展传统产业,就等于“自废武功”。与此同时,存量功夫也不是传统专业的专利,新兴产业也要做好。全国许多地方不仅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也进入了存量竞争的阶段。
近日,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企业技术改造新增资金项目计划结束公示。加上本次新增项目,南海共有79个项目获批合计约2.59亿元,项目总数量、扶持总金额均位居佛山首位。
这是南海针对存量产业,践行工业“大技改”理念的成果之一。2023年,南海工业技改投资节节攀升。其中,企业技改投资总额增幅超35%,新增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此外,2023年南海新增18家企业通过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审核,占全市(39家)的46.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34家,总量及全市占比均为五区第一。
近日,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企业技术改造新增资金项目计划结束公示。图为佛山市栢盈无纺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南海经促供图
这么多企业获得技改奖补和相关奖项,那么“大技改”的具体路径、包括范围有哪些呢?
目前,南海区正在大力推行“大技改”理念,鼓励企业突破“技改就是换设备”的旧观念,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融入企业降本提效和增资扩产各方各面。
其中,数字化、智能化是最首要也密切相关的。2023年,南海出台实施制造业“数字领航”行动计划,将数字化奖补延伸至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涵盖超100个应用场景,打造出南海“0元数字化”诊断等品牌服务活动。一年里,南海还新增腾一科技等3个国家级示范项目,累计超2400家制造企业成功开展数字化转型,占全区规上企业约55%,企业备案的数字化投入突破70亿元,居全市首位。
绿色化,平时各方关注相对不多,但其实重要性完全不亚于数字化、智能化。
如针对能源绿色化,2023年南海设立了1亿元储能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涵盖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所有储能产业场景的完整新型储能产业链条。针对园区和工厂运行的绿色化,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和九江临港国际产业社区成功认定首批佛山市绿色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此外,南海2023年还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各1家、4家企业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共13个、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51家(其中自愿性25家)、省级节水标杆园区1个(全市唯一)、省级节水标杆企业2家、佛山市节水型企业12家(新增及总量均列全市第一)。
2024年,南海将全盘谋划“大技改”行动,包括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环节“数链万企”,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审核等。如此一来,南海制造业的存量功夫将打得更好。
大循环
工业破万亿,意味着南海强大的经济产能,也意味着强大的市场循环能力,可称之为“大循环”。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好东西不但要生产出来,更要想办法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只有这样,价值才能转化成真金白银,产业链条才能通畅。2023年,南海在把推动市场循环这件事上,想了很多办法。
南海制造业规模庞大,“隐形冠军”企业多,许多企业的产品不是卖给消费者的,而是供应给产业链上的下一家企业。2023年,南海产业链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其中,围绕汽车与新能源、新材料等18条产业链建立了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一年里,全区各部门、各镇(街)累计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超160场,覆盖企业超1.1万家(次)。佛山市南海区氢能半导体照明2个产业集群,还成功申报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外贸、外资等“五外联动”,是南海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能够长期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南海在重点产业链服务效能持续提升的同时,先后组织全区超150家(次)企业赴外开展招商及经贸活动,成功储备一批优质招商项目的同时,推动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全区还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91个,同比增长40.65%,数量和增幅为全市第一。实现实际外资22.22亿元,约占全市的1/3。
南海围绕汽车与新能源、新材料等18条产业链建立了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图为2023年5月19日,南海举行家电行业供需对接会。熊程 摄
“五外联动”也可以与区内的产业链常态化服务联动。去年12月中旬,一场与跨境电商龙头企业联合举办的跨境电商产业对接会在佛山国际陆港枢纽总部举行。拼多多TEMU平台的多个行业类目负责人以及优秀商家代表现场分享,与镇街、协会和企业深入交流,相关合作协议现场签订。
消费是传统“三驾马车”中相对较弱,也极具潜力的一环。作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1万亿元的大区,南海有着非常强大的消费实力。为了提振和扩大消费市场,2023年南海大力推动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发布南海“1+N”电商产业布局,印发区级电商扶持办法实施细则和四类示范主体认定办法,首批认定林氏家居等2家南海区直播电商示范企业;认定C时代南海互联网产业园等3家南海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南海更开展超50场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出台扶持汽车、商贸、餐饮行业发展的惠企政策,推出七大利民购车补贴,推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5.37亿元,同比增长3.4%,总量连续三年稳居五区第一。
2024年,南海将加力推动产业循环。在常态化开展重点产业链服务方面,强化供需对接和产业协同,集中资源突破一批发展中的重要瓶颈,并加快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推动外经外贸调结构稳增长,将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抓订单、鼓励企业并购国际优质资产,开拓新出口市场。在激发社会消费活力方面,落实新春嘉年华、春季汽车促消费、汽车美食嘉年华等专题促消费品牌活动,尤其是重点刺激汽车消费,此外还要激励零售企业做大做强。
从大招商到“大技改”,再到大循环,这是南海2023年实现“双万亿”的重要法宝,也是南海2024年的确定性所在。抓住确定性,把握新机遇,南海经济的未来更加可期。
南方+记者 熊程
通讯员 黄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