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炬开发区
我的文化生活有N种打开方式:
可以听860多年前张家边由来的故事;
可以到三仙娘山炮台、水洲山炮台和浦江世泽坊一睹百年以前的历史风雨;
可以打卡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野山参文化博物馆、百思途文旅工创园体验工业旅游的魅力;
可以近距离领略东乡民歌、濠头木龙、濠头郑家棍、江尾头龙母诞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可以在公益艺术演出中品味粤韵悠扬的吕文成广东音乐;
可以在家门口的“香山书房”发现阅读之美;
可以在全民健身广场跑步、打球;
可以在周末免费参加公益文化培训课程;
可以免费看电影;
……
今年是火炬开发区迎接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年,1月25日,省考核组实地考核火炬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示范区2017年到2023年期间的创新发展成效。
图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组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地参观。
2017年,火炬开发区被正式批准为全省首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为目标,以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融入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为重点,加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力度,为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公共文化建设
火炬开发区是怎么干的?
加强组织领导
高位推进公共文化创新发展
•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将助推“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列为近年全区年度重要工作,连续5年文化事业投入超4000万元。
•建章立制明确方向。先后制定《中山火炬开发区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2019-2025)》《火炬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及管理办法,明确了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具体路径。
•重视公共文化宣传工作。常态化发布示范区创建和文化活动动态及亮点推文,广泛布置示范区创建和公共文化主题宣传画。2023年2月,火炬开发区投稿的《中山火炬开发区: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激发园区内生动力》被《中国文化报》和“文旅中国”新媒体平台采纳发布。
完善阵地建设
线上线下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图为博凯社区香山书房。
•构建“15分钟便捷文化生活圈”。先后投入共2亿多元高标准规划建设得能湖文化体育公园、“香山书房”、数字文化线下体验馆、“共享阅读空间”等一批公共文化新地标,改造升级三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室内外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
图为德宝怡高·创意创业文化街。
•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产业。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各类文化建设约3000万元,新增以德宝怡高·创意创业文化街、木雕艺术馆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文化空间十多处。目前,火炬开发区已在全省率先将工业园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围,在工业园区建设了14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工业园区综合文化服务和公共数字文化100%高标准全覆盖。
•拓展“线上”文化服务空间。建成全市镇街首家上线运行的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向群众提供了24小时不打烊线上文化服务。搭建“火炬文化云”平台,建设数字服务网点17个,做好与国家文化云在资源和内容上的对接、互联,全区数字资源储量超100TB,居全市各镇区前列。
提高供给能力
满足广大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图为在广东省第八届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技能展示大赛中,火炬社会体育指导员芳华队代表中山市出战,喜获全省一等奖及运动风采奖。
•丰富基层文化产品供给。近年来,全区共有165件文艺作品在国家、省、市展演比赛中获得殊荣。购买公益性演出、展览、服务达1300余万元。
图为火炬开发区非遗文化进社区皮影人偶制作活动。
•“精准投放”公共文化服务。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定向开展培训班、文艺进基层、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三年文化活动惠及人次超100万。
图为话剧《风起》演出现场,演职人员大多来自火炬歌舞团。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火炬歌舞团”“火炬民间艺术团”发展,完善火炬开发区文化专家库,入库名人专家达120名。全区群众业余文化体育队伍共计126支,活跃在全区的文化艺术爱好者5000多人,总人数337人的区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队伍年均开展文化服务活动超500场次。
推动品牌建设
立足火炬擦亮特色文化名片
图为火炬开发区新春曲艺欣赏晚会。
•推动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化。打造出新春曲艺晚会、春联送万家、高雅艺术下基层、书香火炬等50多项示范性群众特色文化品牌。在各大行政服务窗口、公园、居民生活区投放“共享书屋”“共享书吧”“电子图书借阅机”,构建火炬特色全民阅读体系。
图为2023年火炬开发区“非遗文化宣传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大环华佗信俗”民间文艺乡村大巡游活动。
•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对东乡民歌、木龙舞等优秀非遗项目进行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非遗传习所,开展免费收徒传艺活动,成功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中山)火炬开发区分会场乡村大巡游展演活动,打造“非遗民间艺术大巡游”重点项目,新增濠头郑家棍、大环华佗信俗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举办了东乡民歌传承、传唱培训班,编纂了东乡民歌集。
探索创新路径
打造工业园区“四个一”模式
图为火炬开发区“厨邦·步步高”2024年迎新音乐会——吕文成粤乐专场晚会。
•统筹共建“一盘棋”模式。建立政府抓总、部门牵头、园区配合、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新格局,采用政企共建形式,共同举办或资助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图为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
•深度融合“一条龙”模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工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相融合,打造特色工业旅游项目,并以特色资源助推文化品牌建设。如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和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通过融合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和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开展传统制饼和酱油酿造文化传承活动,已成为集生产销售、旅游观光、科普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企业。
•文化供给“一张网”模式。在工业园区推进“大文化”发展理念,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纳入园区建设运营考核范围,以“大活动”“大参与”提升工业园区公共文化活动水平。如火炬工业集团组建的爵士乐队、明阳风电集团组建的合唱团、纬创公司的篮球宝贝队等文化艺术团体常年活跃在中山市各类公共文化舞台。
图为德创智谷园香山书房。
•数字管理“一站式”模式。建立覆盖工业园区的数字服务网点,构建园区“一站式”数字管理平台,并与国家文化云平台等其他公共数字平台全部进行了资源对接,基本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互通、互联。
未来,火炬开发区将围绕硬件建设、服务效能、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推进以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园区经济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火炬模式”迈上新台阶。
中山火炬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嘉浩
责编:戎明星
执行总编辑:宋文君
总编辑:龙梦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