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党群合力创建“七有”社区 ,绘就民生幸福“同心圆”

南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城北街道桂园小区长者饭堂以干净舒适的就餐环境和实惠美味的饭菜,获得不少老人点赞;夜幕降临,罗州街道南街社区夜校培训班的培训讲师正耐心向学员传授养老护理技能,帮助社区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城南街道锦绣小区党群服务站依然灯火通明,社区干部还为下班后的小区居民办理业务事项,便民服务“不打烊”。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3年以来,廉江市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百千万工程”、湛江市基层党建提质年“1+2+6”行动部署要求,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大民生项目,凝聚党组织、党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创建街道“七有”社区,以实打实的惠民举措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廉江市委组织部制定《党建引领街道“七有”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量化阵地、人员、服务三项指标,推动各街道社区探索各具特色的“七有”品牌模式,打造模范党群服务社区。

“学有所教”擘画成长蓝图,照亮教育“星光路”

“陈爷爷真厉害,兵爷爷们是英雄呀!”走进廉江市第一小学,大榕树下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老兵宣讲员陈茂青正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带领学生们忆峥嵘岁月,学生们听得入迷,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廉江市建立“社区+教育”模式,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在街道社区全覆盖建立“家长学校”,组建常青志愿宣讲队和阳光家教队,通过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联办,推动各街道社区与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联合打造“学有所教”示范点,创新实现“学有所教”。

城南街道新越社区依托壹基金儿童服务站,搭建“四点半小课堂”+“周末活动日”的关爱儿童服务体系,丰富少年儿童课余活动,助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将思政课堂搬进社区,以“家校社合作”为主题打造“家长思政课”“听志愿者讲思政课”等活动,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2023年来,城南街道新越社区共开展“四点半课堂”、思政课堂124场次,参加学生达1.6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得到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我们平时工作忙,常把小孩放到儿童服务站,它不仅可以帮我们看护孩子、辅导孩子作业,还开展课外阅读和小游戏益智活动等,孩子也很喜欢这里。”来自城南街道新越社区的一名家长赞不绝口道。

罗州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双百社工站、学校等平台,推动辖区内10个社区共与12所中小学校结对共建,携手打造学有所教示范点,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好去处,又解决了家长辅导不了孩子功课的难题,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例如罗州街道黄村社区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联合辖区内的湛江幼儿师范学校、廉江市二中和廉江市六小育才校区组建包含学校教师、退休教师、志愿者等13人的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队,打造“多彩暑假公益课堂”品牌,为儿童精心设置了绘画、围棋、家风家训、防溺水教育等课程,帮助解决辖区内青少年儿童暑假期间“看护难”问题,让儿童们能在暑期学有所教、学有所获。

“老有所养”丰盈晚年生活,守护最美“夕阳红”

“希望之后可以多开展类似的健康讲座活动,帮助我们更好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我今天刚跟陈医生学习了颈椎操,以后我就可以和我老伴在家锻炼了。”廉江市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长者学堂”开展的老年人健康公益讲座活动,得到了老年人的连连点赞。

廉江市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设置有娱乐室、评估室、文化室、阅览室、家庭照护床位室等功能区,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日间托管等无偿或低偿养老服务,并依托智能终端设备、“湛江慧养”呼援服务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配备定位智能手表实时记录血压、心率、睡眠等健康数据,关键时刻可一键呼救,守护老年人的居家安全。目前,廉江市已在城市社区全覆盖构建市、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网络,助力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为老年群众解决好民生“食”事也是打造“老有所养”社区的关键一环,廉江市按照“政府搭台建设、慈善企业资助、社区参与、社会组织运营”的发展模式,建立“政府统筹+社区支持+社会捐赠”三级联动机制,选取3个城市社区试点建成“长者饭堂”,为周边60岁以上的纯老、独居、孤寡、失独、失能等重点目标老年群体提供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营养健康的订餐、配餐、助餐等服务,有效解决社区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呵护广大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自从有了长者饭堂,我们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了!尤其是我们这些低保户、困难户还能免费吃饭,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社会老板的支持!”吴爷爷说道。

“我们既要持续做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民生工程,也要想办法满足群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需求。”廉江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廉江市组建党员带头、“五老” 参与、干群融合的常青志愿服务队,银发志愿者以社区为单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政策宣讲、治安巡防、邻里纠纷调解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退休“五老”人员继续发光发热,“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子骨还硬朗,有机会有平台帮助他人和社会挺好的,而且还能认识这么多新朋友,老年生活也不无聊了。”常青志愿服务队的退休老党员李爷爷乐呵呵地说道。

“劳有所得”保障稳妥就业,打造便民“快车道”

“我之前就想学习育婴技能知识,但因学费和时间等原因一直没去学,现在社区举办免费的培训班,我马上就来报名了。”刚到罗州街道南街社区报完名的黄姨高兴地说道。

解决民生就业问题是实现“劳有所得”的必由之路。廉江市建立全链条就业服务,搭建街道社区和招聘就业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街道社区全覆盖设立社区就业服务站、调解工作室,提供“岗位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援助+权益保障”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为居民群众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和维护劳动合法权益,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罗州街道南街社区依托社区就业服务站,对辖区内的就业援助对象和企业商户开展摸底调查,建立社区劳动力信息库和岗位信息库,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社区党员干部摇身一变成为“劳务经纪人”,在微信群、电子屏、宣传栏等实时发布各企业商户、人社部门求职招聘、人才招引等需求信息,通过网格员入户走访、平安夜访等方式把岗位送到居民“家门口”,为居民提供“点对点”精准对接咨询指导服务,助力实现居民求职者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与廉江市九洲职业培训学校共建“劳有所得”示范点,设立“社区夜校”定期开展家政服务、育婴、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社区就业群体掌握一技之长。

罗州街道新北社区发力打造辖区夜间经济、小店经济,联合驻区单位廉江市物资局建成新北市场和新北烧烤城,新增市场固定摊位、流动摊位共98个,促进了社区居民群众就业创业。建立社区调解工作室,组织社区党员网格员、调解员、律师、理事长等力量,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劳务纠纷调解等暖心服务。

廉江市人社局也在“劳有所得”上出实招,创新性将“就业”与“夜市”相结合,把招聘会办在夜间,把招聘信息摆上夜市摊,搭建让求职者充分利用夜晚闲暇时间边逛夜市边觅良职的就业服务平台,联动街道社区开通“求职直通车”,建立全市用工服务快速反应工作机制,为街道社区居民群众推荐心仪岗位。

“住有所居”化解安居难题,筑牢温馨“避风港”

“小区现在变得很漂亮,不仅升级改造了排污系统,还加强了治安维护,现在住得既舒心又安心!”廉江市养虾集团公司宿舍小区居民黄阿姨说道。罗州街道建设社区联合廉江市养虾集团公司对该公司宿舍小区的外立面墙面、小区道路、排水排污系统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廉江市聚焦破解无主管部门抓、无物业公司管、无物防人防措施的“三无小区”困境,推广实施党建赋能老旧小区“12345”治理模式,通过“一盘棋”规划驱动、“一协议”贯通联动、“一张网”宣传发动,发力解决谁牵头、谁出资、谁来管难题,党群联动注入党员、志愿、调解力量,廉江市176个老旧小区正往“设计合理、配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方向蝶变,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廉江市罗州街道南街社区房管局宿舍老旧小区利用小区大院空地划分停车位,对外出租收取停车费,收取费用反哺物业日常管理,充分激活老旧小区“造血功能”,实现小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带动廉江养虾集团公司宿舍小区、原五金公司宿舍、外经委宿舍小区等多个街道社区的老旧宿舍(小区)取得扎实成效,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

实现“住有所居”,离不开住房兜底保障。廉江市兜稳兜牢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市区稳定就业的青年教师、青年医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住房需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共筹建公共租赁住房974套,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桂园小区已投入使用282套,还有174套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佳和小区在建518套已建成主体。持续增加实物配租量,2023年新开工建设公租房144套,不断完善公租房“实物+货币”保障模式,织密住有所居“保障网”,托起困难群体、在廉青年人、新市民的“城市梦”“安居梦”。

廉江市不仅为市民幸福“筑巢”,更通过一系列暖心便民举措,让安居生活有温度,如城南街道新越社区党支部成立小区党群服务站,推行“5+1延时服务”模式,将周一至周五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周六增加一天服务时间,并建立服务事务代办机制,为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上门服务,实现从“房”的保障到“房+人”的保障,用有温度的服务,增进社区住户归属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廉江市将持续紧盯民生“七有”目标,发挥党建引领聚合效应,加强社区与驻区单位资源联动、互惠互利、共赢共享,探索引入“社区合伙人”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服务,加大力度扶持街道社区“七有”项目全面发展,开展“七有”模范社区评选活动,选树特色和强项兼具的优秀标杆,营造“竞标争先、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让“七有”社区更加可触可及,用心用情画好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撰文/图片】李华梅 梁誉铧 吴思怡 许筱倩

编辑 周梦雅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