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下村村,不少青年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人才的回流,为下村村的乡村振兴工作,特别是为“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注入了源源动力。有了这些回乡创业者的助力,石芽坝山茶、兰花、牛大力等农产品成了下村村的农业名片,也给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不久前,下村村在博罗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接下来,下村村将结合“百千万工程”,借助人才回流的力量,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加壮大,让村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
邓荣生:从模具行业转行,回乡种兰花
春节临近,花卉市场走俏。在下村村,惠州市湖镇四季好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兰花种植基地里一片忙碌,不少客商前来选货,一盆盆兰花正在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广州的花卉市场。
采访期间,该兰花合作社的负责人邓荣生一直在忙碌着。刚带完采购商看兰花样品,又开始组织工人搬兰花出货了。邓荣生说,2024年春节即将到来,近期来,兰花基地一直都在出货,除了批发外,也有不少群众、游人到现场选花,带回家里摆放,迎接春节的到来。近期,邓荣生种植的兰花已售出了1万多株。
邓荣生回乡种植兰花。(来源: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人民政府)
兰花销售的火热,让邓荣生很是欣慰。2013年以前,他都从事模具行业,在东莞工作多年,而后又到东南亚闯荡。放假回国,他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春风。“农村也有发展的空间,商机也不错。”邓荣生说,刚好他有认识的朋友种植兰花,觉得兰花市场不错,家乡的环境和气候也适合兰花种植。于是,他决定回乡种植兰花。在下村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他在村里盘了50亩土地,开始了兰花种植的创业。
张汉森:发展牛大力种植,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在兰花种植基地不远处,有一片田野绿得纯粹,成为冬日里最美的一处场景。这里是下村村的牛大力种植基地。
这片牛大力已经种植了7年,到了可收获的季节。“收获牛大力取其根部,它们的根都深深地扎在地底下。”置身于绿意葱葱的牛大力田地里,张汉森满是期待。他指着正在生长的牛大力说,收获时,需要用挖机,还需要大批的劳力,“劳力以下村村村民为主。”
牛大力种植基地。(来源: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人民政府)
7年的汗水与付出终换来收获。回望这些年走过的历程,张汉森心里满是感慨。出生于1981年的他是湖镇镇和睦村人,曾经也在外打拼。博罗县中医药文化深厚,资源丰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力点。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博罗县召开,让博罗的中医药文化成为焦点,中草药种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博罗县乡村建设越来越美,乡村发展越来越有盼头。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不仅变美,产业发展也有了新气象。
于是,张汉森与合伙人廖来发一起到下村村谋划牛大力的种植,希望在中草药种植上有所作为。从开荒到种植,他们都亲力亲为。在种植时,需要劳动力,聘请了当地40多村民在此就业。产业的带动效应,从一开始就初步显现。种植以来,在田园管理中,除草、施肥等环节都需要聘请当地劳力,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邓红星:回乡种茶,打造家乡农业品牌
石芽坝山茶是湖镇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其中有一大部分就出自下村村。在下村村的山岗上,石芽坝山茶富有层次地生长着,尽显高低之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溅明介绍,石芽坝山茶有着悠久历史,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好渠道。
下村村大力发展石芽坝山茶种植。(来源: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人民政府)
看到村里的变化,村民邓红星于2014年从深圳回到家乡发展。“当时,很多人都想回到家乡发展,所以我也跟着回来做茶叶,希望通过大家一起努力,让更多人知道石芽坝山茶。”邓红星说,经过多年的种茶发展,他家的茶叶种植已走上正轨,成就了他的一番新事业。
为让茶产业发展得更好,下村村抓住生态优势的“牛鼻子”,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加快了桉树林的改造步伐。而今,石芽坝山茶的种植面积从80亩增至320亩,年产量达到4.2万斤。“桉树林改造成茶园,不仅生态好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邓红星说:“有了合作社牵头,村里石芽坝山茶的发展也有了主心骨,大家更有信心。”
来源:惠州日报社 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人民政府
编辑:杨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