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名贤展开幕:世界工厂里,人文精神这样流淌过千年

南方+ 记者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城市的核心是人,透过一群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足以读懂一座城。

千年莞邑,何以狭路生风,缔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1月25日,东莞展览馆原创展览“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打开一扇读懂“何以东莞”的全新窗口。

 ▲展览第一部分

▲展览第一部分

据悉,本次展览是2024年“博学东莞”首个重磅本土题材原创展览,也是东莞首个跨古今、多领域、全覆盖、全景式、立体化呈现莞邑名贤的群像展。展览集结100位代表性莞邑名贤,联动23家文博单位,展出389件展品。

本次展览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文物局)主办,东莞展览馆承办,展期为1月25日至4月25日。

东莞展览馆表示,欢迎大家走进展览馆三楼专题展厅,与名贤“对话”,探寻城市“人文密码”。

3500余名文献记载莞邑人物中遴选100名

6万字展览大纲“剖析”东莞人文内核

“黄岭巍巍,东江汤汤,千年古邑,山高水长。”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杰地灵的东莞,名人辈出。

历代名人曾这样评价东莞:“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逾东莞者”“粤中后起之秀,以东莞为盛”。

 ▲展览序厅

▲展览序厅

当前,东莞高水平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东莞展览馆守正创新、整合资源,匠心打造莞邑名贤文化展,透过一群人解读一座城,传承和弘扬东莞人文精神,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本次展览首次全面梳理秦汉以来的东莞历史文脉,展示东莞人文兴起的背景、原因及特点,阐释“一方山水育一方人才”的主题思想。

遍翻典籍文献,于历史深处探寻,方得始终。

据介绍,展览筹备阶段,东莞展览馆策展团队历时数月,查阅了200余种资料,全面梳理历史文献中的莞籍人物,从3500余名有文献记载的莞邑人物中选出100名在国内外、岭南地区有重大影响力或对东莞产生深远影响的名人进行深入研究,形成6万字的展览大纲。

▲陈建著《学蔀通辩》校勘本

▲陈建著《学蔀通辩》校勘本

“耕读传家,诗书隆昌,兴学重教,心系家邦。”

展览以莞邑文化聚集地黄旗山架构纵向历史主线,以母亲河东江架构横向人文主线,全方位、系统性梳理东莞历史文化底蕴,解析莞邑名贤产生的土壤,阐释东莞“忠义”“重教”“勤学”“精研”“开拓”“务实”“敢为人先”等人文精神和城市特性。

见人,见史,更见精神

用小故事讲好那些不为人知的东莞底蕴

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

从“明代岭南先贤第一人”何真,到“明代保卫东北疆土的长城”袁崇焕,从中国近现代藏书大家伦明、古文字学家容庚,到著名哲学史家容肇祖、史学奇才张荫麟,从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邓白,到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之一的张松鹤;从“激光科学事业的导师”邓锡铭到“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首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陈镜开……翻开史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东莞人的身影并不少见。

▲展览呈现东莞现当代名人故事。

▲展览呈现东莞现当代名人故事。

立足扎实的基础研究,展览从“济世安邦”“执政为民”“学海遨游”“书山攀登”“歌以咏志”“书画写意”“开拓创新”“行业耕耘”“竞技夺冠”等十个方面,分类展示百位莞邑名贤的生平、故事、成就及历史评价等,以见人、见史、见精神的方式,构建历史背景下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地方人文精神。

既见人,又见史,更见精神,是展览最大亮点。

展览注重突出故事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折射大时代,如以“却金亭碑与李恺的故事”“东莞率先仿制葡萄牙佛朗机炮的故事”“中国第一块番薯地的故事”“虎门王元琛家族的故事”四组人物故事,呈现东莞依托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外贸交流、技术交流、文化交流、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阐释东莞向海而生的城市特色、敢为人先的城市品格,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特性。

 ▲展览讲述“明代岭南先贤第一人”何真的生平。

▲展览讲述“明代岭南先贤第一人”何真的生平。

与此同时,展览融入潮流文化元素,创新人物故事表达方式,以贴近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展览结合莞籍历史人物,邀请专业插画师绘制10余幅原创插画,增强展览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大文化品牌深度联动

40余件文物、文献首次亮相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

展览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博学东莞+书香东莞+育美东莞”深度联动,以跨界融合实现精品荟萃。

展览集合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可园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袁崇焕纪念园、中国举重博物馆(筹) 、东莞图书馆、岭南美术馆、莞城图书馆、东城图书馆等23家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镇街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文献资源,展出展品389件,其中文物130件(含三级文物20件)。

▲张穆 设色五骏图页

▲张穆 设色五骏图页

值得一提的是,40余件文物展品属首次展出,如东莞展览馆藏“东莞明伦堂、东莞普济医院合办西医赠医施药平民免费留产院碑”“1916年莫伯骥(天一)团扇面”“清光绪十二年《明史窃》刻本”“1936年《颂斋书画录》刻录本”等。

▲东莞明伦堂、东莞普济医院合办西医赠医施药平民免费留产院碑

▲东莞明伦堂、东莞普济医院合办西医赠医施药平民免费留产院碑

其中,三级文物“东莞明伦堂、东莞普济医院合办西医赠医施药平民免费留产院碑”记载了东莞明伦堂、东莞普济医院合办西医赠医施药平民的过程,对研究晚清以来东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16年莫伯骥(天一)团扇面

▲1916年莫伯骥(天一)团扇面

▲清光绪十二年(明)尹守衡著《明史窃》刻本

▲清光绪十二年(明)尹守衡著《明史窃》刻本

寻根问祖、书香传承、诗画莞邑

营造多维沉浸式观展空间

置身展厅,新颖的色调搭配给人眼前一亮——整体以贴近东莞的山、水、人、诗、画为贯穿展览的核心元素,以浅米色为主色调,搭配米黄、青绿、海蓝,点缀岭南建筑元素,营造出柔和、清雅、恬淡的展览氛围,别具文化韵味。

 ▲展览内部造景

▲展览内部造景

展览选取重点内容,采用多媒体、互动触摸屏、开放式场景等展览形式,紧密结合展览内容及主题,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延伸展览内涵,增强展览的节奏感,营造沉浸式观展氛围——

▲“寻根问祖”组合陈列

▲“寻根问祖”组合陈列

“寻根问祖”组合陈列通过悬挂式族谱实物陈列、大幅立体图版、多媒体互动触屏等形式,增强观众观展参与度和代入感。悬挂式艺术展具展出20余件东莞姓氏族谱,让观众了解华夏氏族传统;大幅立体图版则是在东莞地图上标注了各镇村主要姓氏及世家大族,让观众了解东莞各镇街姓氏分布,代入展览;互动触摸屏通过查阅东莞部分姓氏源流,扩展展览内涵,增强展览互动性。

▲“书香传承”开放式场景

▲“书香传承”开放式场景

“书香传承”开放式场景“复原”了明清古典书房,辅以陈伯陶朱子治家格言楷书条幅布景,展示80余册东莞历史文献实物及部分莞人著述,结合东莞历代修志传统及古今东莞相关志书文献展示,营造开放式书房场景。观众可自由出入场景浏览莞人著述及或伏案留言,切身体验东莞的书香传统。

▲“诗画莞邑”艺术墙

▲“诗画莞邑”艺术墙

“诗画莞邑”艺术墙提炼了茶山南社及可园建筑元素,搭建园林围墙,在围墙上投影明代东莞凤台诗社诗人陈靖吉的诗歌《东莞八景》,辅以当代莞籍画人梁润泉绘制的《东莞老八景》钢笔画,传递东莞诗画传统及地方风情。

原创水墨动画选取东莞人文历史关键事件、重要节点、重要人物故事为原型,绘制水墨长卷、制作动画,从视觉和听觉上呼应序厅和展厅内容,回顾东莞人文历史,加深观众对东莞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莞邑名贤文化展,东莞展览馆还策划了系列有趣、好玩的主题活动。

▲展览活动一览

▲展览活动一览

【文字】南方+记者 马新杰

【图片】邓浩 东莞展览馆


编辑 林群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