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锭桥》,你需要知道的是...

东莞玉兰大剧院
+订阅

银锭桥作为北京中轴线上具有代表性的古桥,至今仍屹立于什刹海边。关于银锭桥最早文献记载可追溯至明代《帝京景物略》:“崇祯癸酉岁深冬,英国公乘冰床,渡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

桥名来由

银锭桥在什刹海横跨后海和前海最细的那段河道。最早建在明朝,因为长得像是一块银锭子,所以起名银锭桥。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四十年前银锭桥重建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固定在桥基木桩子之间的银锭形锁扣。而且据说,明朝时候为了稳固陡峭的桥身,在桥面的条石和桥的石梁之间,加装过很多银锭形状的石榫。所以有人推论,银锭桥的名字,是因为那些锁扣和石榫得来的。

*银锭桥

如今的银锭桥为汉白玉石桥,坐落于什刹海前海与后海的狭长水道交汇处,呈南北走向,是1989年和2011年重建的。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其形制为单拱石桥,节式石栏杆,两端有八字栏杆与抱鼓石,桥侧两边带有燕翅墙,有镂空云花栏板与翠屏卷花望柱。桥身篆刻楷体“银锭桥”三字,为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手书,笔体严谨整肃,工整峻拔,与桥体的古拙之美相得益彰。

银锭观山

北京城俗语“银锭观山水倒流”,其中包含了什刹海的两个著名景观,即“银锭观山”与“水倒流”。“银锭观山”为“西涯八景”之一,也是北京中轴线上山水景观视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大学士、内阁首辅李东阳曾登临银锭桥,观赏山水盛景,挥笔留下“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的诗句,此诗后来也成为了什刹海名胜“银锭观山”的由来。银锭桥西南方水畔立有石碑一座,正面篆刻杨萱庭手书“银锭观山”四字,背面则刻有朱家溍题写的银锭观山碑记。

*银锭观山图

银锭桥作为历史建筑,见证了京城数百年风雨,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更是寄托了老北京人的无尽乡愁。1月27-28日即将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的话剧《银锭桥》,讲述的正是在银锭桥旁发生的故事......

在北京银锭桥旁,一个普普通通辛勤开着饭馆的小人物于五,为了保住自己的这份祖业卷入了一场荒诞的骗局之中。在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迷局之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认为应该扮演的角色,却又因利益的驱使,最终将自己还原为本来的自己。看似一切都没有改变,看似一切都会过去。站在银锭桥头,看涟漪泛开又归复平静,看炊烟升起又消散无踪,看世态炎凉众生百态彼落此又起......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2024年1月27日 周六 20:00

                 2024年1月28日 周日 15:00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