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万亿元!中国第一个13万亿元大省诞生!
1月23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长王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指出,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2023年广东农业强省建设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水产品总产量、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达到14%,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2元,同比增长6.5%。
经济第一大省的兴农之路,如何铺就?
牢牢端稳广东人的饭碗
广东,“饭碗”端得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抽样调查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23年广东省粮食产量为1285.19万吨,保持在近十年较高水平。
饭碗端稳的背后是每一位肯干苦干实干的岭南儿女。
就在广东省两会召开期间,一派只争朝夕的火热景象已呈现在南粤大地之上:在广州越秀区,各大花卉企业正在积极筹备,备战今年的西湖迎春花市;在清远清城区,冬种油菜花成为了“新时尚”,逐步形成夏有莲花、秋有稻花、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园风光;在湛江遂溪县,本土农户携手东北农民群众在冬闲田种上了优质马铃薯,实现了冬天也能增产增收。
“清远全市各地区均成立了冬种专班,目的就是贯彻落实‘秋冬无闲田’的农业生产新思路,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饭碗端稳的背后也是广东锚定农业强省目标的实干担当。
广东是农业大省,生产着约占全国4.9%的蔬菜、6.6%的水果、5.2%的肉类和13.4%的水产品。近年来,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撂荒地整治、提升耕地地力等政策措施,广东各地积极唤醒“沉睡的撂荒地”,确保良田粮用。
如揭阳市揭西县,2023年在县域推行全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超过2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该项目聚焦撂荒耕地复耕全程托管、小农户不流转土地参与规模化托管服务等,以县供销社农服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让撂荒地变成“黄金土”,助力揭西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东各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撂荒地整治、提升耕地地力等政策措施,确保良田粮用。
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技。广东强而有力的农业生产能力,源于始终对做精做好种业基础工作。通过实施“粤种强芯”工程,广东在优质稻、畜禽新品种、水产新品种等方面实现了“中国粮,广东芯”。同时,派出农业科技特派员“组团式”帮扶,为各地解决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提供智力支撑。
保障农产供应,广东不只在“土地”“种子”等方面做文章,更是拿出真金白银予以支持。2023年,广东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6亿元落实中央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安排4亿元支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水系连通等,安排补助资金4亿元用于支持水稻统防统治、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镇等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94亿元支持提高农业装备支撑。2021-2023年,统筹下达省以上资金超68亿元,全力支持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起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保障种质资源保护、重要种子品种攻关等工作,加快打造种业强省……
耕地成功“减肥”,广东绿色农田实践成效显著。
压实粮仓,底气才足。广东正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让岭南儿女们的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念好大食物观的海洋经
广东,向海要动能。
2023年,广东制定《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真招实招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广东按照“疏近用远、生态优先”的要求,大力拓展深远海开发利用空间。2023年,广东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0个、总投资超120亿元。
向海要粮食,向海要农业发展的动能,广东在大食物观视域下,聚焦水产种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
以潮州市饶平县为例。南濒南海的饶平县,辖内的海山镇有超过300家培苗场,海水养殖具备一定的种业基础。然而,受到培育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花鲈种苗一度依赖外地供给。为了改变落后局面,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合作,试点开展花鲈鱼苗育种,打造省级花鲈育苗基地。根据规划,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培育优质花鲈鱼苗达3亿尾,有力填补省内空白。
饶平汫洲大蚝养殖基地。
种业有突破,装备也有新发展。在2023年8月,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在阳江整体建成,同年12月这个项目就迎来了首批渔获,首网收鱼近5000公斤。
据了解,“明渔一号”由广东本土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采用50年一遇环境海况条件抗台风设计,最高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此外,该装备网箱养殖水体约5000立方米,可养鱼约15万尾,采用了智能化渔业养殖系统,通过大数据和AI计算,实现智能投喂、智能监控监测、自动洗网、自动收鱼等功能,工作时可实时远程查看并进行养殖作业,提升了绿色渔业进一步挺进深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在珠海,全球首创、技术领先的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九洲一号”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年底前完工。该船预计养殖产能达到3000-5000吨/年,等同于一个5000亩以上的池塘养殖场的鱼产量,可以替代3000个以上的近岸“渔排”。
湛江金鲳鱼。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当前,广东各地正聚力念好大食物观的海洋经,努力把建设“蓝色粮仓”这篇文章做精做好。
“粤字号”卖全国、卖全球
广东,农业“走”得远。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出口农产品1309.1亿元,增长13.3%,占同期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18.8%。其中,金汤酸菜鱼等6种水产预制菜首次出口英国、韩国、新西兰,冰鲜禽肉先后开拓东盟、非洲市场。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打破传统农情壁垒,贯通产地、销区,让“粤字号”优质农产品真正实现了卖全国、卖全球,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广东要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
在2023年,广东总共开展了10场“南品北上,北品南下”省际农业交流活动,行程超越2万多里路,推动茂名荔枝、徐闻菠萝、新会陈皮、湛江金鲳鱼、清远丝苗米等地道好物走进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积极推动农产品变成特色商品、“土特产”走进全国市场。
“南品北上,北品南下”省际农业交流活动走进新疆喀什。
前有“南品北上”,后有“南菜北运”,广东农业进军全国市场的步伐不停歇。2024年1月7日,在清远连州市西岸镇,连州菜心“南菜北运”举行发车仪式,五台满载着新鲜菜心的冷链物流车从粤北山区驶往长三角腹地,这是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的连州菜心首次打通在上海及长三角城市圈的供应渠道,也同时掀开了2024年广东“南菜北运”的帷幕。
2024年1月7日,连州菜心“南菜北运”发车仪式在清远连州市西岸镇举行,北运专车启程发车。
更大的市场还在国际。2023年,广东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出口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293.5万吨。其中,出口对虾3.1万吨,增加71.1%;出口荔枝、龙眼、菠萝等岭南特色水果2.6万吨,增加46.7%。
广东农业走向国际市场,传统时令鲜果荔枝的出口是焦点。在广州从化区,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不仅通过超低温冷冻锁鲜技术将季节性上市的荔枝的保鲜期延长至一年,出口方面更是实现24小时到达新加坡、30小时到达柬埔寨、3天到达欧洲。据统计,2023年以来,广州从化累计已有5000多吨的荔枝、龙眼、砂糖橘等岭南特色水果摆上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消费者的果盘,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
据介绍,广东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迪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举办了20场品鉴交流活动,荔枝、龙眼、菠萝等“粤字号”特色农产品点亮美国纽约纳斯达克电子屏、洛杉矶好莱坞大道罗斯福酒店电子屏、法国巴黎老佛爷商圈电子屏、俄罗斯莫斯科花园环线电子屏等21个国家地标大屏,形成近百次热点话题。
面向未来,从千山万水走出的“粤字号”农产品还有很长的路,“土特产”这篇大文章还要持续写下去。兴农之路,粤品汤汤,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事关广东高质量发展全局。
【记者】韩安东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