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活了!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丁建庭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2024年工作时,对经济大市提出明确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需要全省21地市奋发有为、大干快上,经济大市更要展现出“大的样子、大的担当”

(一)

在广东省的经济版图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是非一般的存在。

四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了万亿元,加在一起在全省的占比超过六成,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市,是稳定广东经济大盘的支柱城市。

广州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级消费城市,佛山成为广东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经济大市取得了新的重要成就,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挑大梁的作用更加突出。

只有继续勇挑大梁、真正挑起大梁,广东经济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才能顺利实现2024年增长5%的预期目标。

(二)

经济大市如何真正挑起大梁?

首先,立足“稳”这个大局和基础,全力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态势。

从外部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从内部看,经济周期性、产业结构性问题叠加,新旧矛盾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而且经济大市无一例外都是外贸大市,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更大,受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更严重。

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稳”无疑是第一位的,经济大盘、民生就业、社会预期等该稳的一定要稳住。

对于经济大市来说,就要千方百计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只有“稳”住了大局和基础,才能为“进”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

其次,把握“进”这个方向和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进是方向和动力,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济大市再“进”一步,关键就是——

要在科技创新上“进”,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努力摆脱“卡脖子”的手,着力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要在产业创新上“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才能形成优势、赢得未来。

(四)

第三,用好“立”和“破”的辩证法,充分激发活力和动力。

经济发展中“立新”与“破旧”是永恒的课题,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动能与旧动能、新技术与成熟技术、新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动态平衡过程。

如果新的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就淘汰旧的,那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减速。所以,要坚持立字当头、先立后破,根据各市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实际情况,在新机制、新模式、新生产力尚未建立之前,不宜对破除旧体制、旧模式、旧生产力操之过急,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在做大增量的基础上优化存量。

经济大市大都处在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新一轮大发展的酝酿期,既要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又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把握好各项目标、政策、手段之间的平衡,防止顾此失彼、事与愿违。

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既是一种信任和肯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期待被点名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大市知重负重、知责担责,坚定挑大梁的信心,拿出挑大梁的行动,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经济大市应有的贡献。

编辑 佘余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